麦秀芳
咏春拳是南拳中的一种,它“源于严咏春,衍于梁赞”。出生于鹤山古劳镇的梁赞是咏春拳的一代宗师。梁赞于光绪初年在佛山边行医边收徒授拳,将咏春发扬光大。梁赞晚年回到家乡古劳传授咏春,对自己在佛山所传授的咏春进行提炼升华,创立了鹤山偏身咏春拳。梁赞的一生,培养了不少咏春拳才俊。但得到他的真传者,除长子梁壁、二子梁枝外,还有陈华顺等。叶问师从陈华顺,李小龙则又师从叶问以及梁壁。随着《叶问》《李小龙》等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近期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的音乐剧《侠影·咏春》的演出,咏春文化对大湾区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出自凌品权词作、李高泽曲作,由亚运歌手、音乐制作人张挥演唱的《咏春雄风》,以现代音乐的形貌演绎了梁赞咏春拳的刚柔凌厉,以别样的方式活化和应用了咏春文化。
《咏春雄风》找准了传统武术精神与现代社会的“焊接点”。一首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的歌曲,它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更应该体现在音乐语言风格与文化精神内核两者的和谐上。《咏春雄风》艺术地展现民族文化生命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从静态的歌词文本、曲谱文本到动态的演唱,都体现了艺术理想与价值追求。歌曲第一段开头4句“双手舞动,咏春风;风行草偃,豪气在胸;正偏结合、攻守互用;黐手对拆,八面威风”,把咏春拳的一招一式生动地演绎出来了,凸显了咏春拳“防守紧密,刚柔并济”的特点。接着,以“咏春拳术风起云涌,稳如泰山腾似飞龙。”两句写出了咏春拳强大的生命力。“风起云涌”“稳如泰山”“腾似飞龙”既写出了咏春拳术招招生风、“举步轻如鸿毛,落步稳如泰山”的轻灵稳健,雄健飘逸,又写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咏春文化的热度风起云涌,如腾龙出海。紧接着,以“弘扬武术魂,圆我强身梦,世界荡起咏春风。”3句把传统武术的“德”“魂”与我们当下要“圆我强身梦”无缝“焊接”,并把这“武德比山重”的颇具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咏春文化推向世界。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写咏春的内涵特质,深化了“崇尚武德,弘扬武功”的主题,顺承地把歌曲推向高潮,出现了“光耀华夏,星满天空,翘楚叶问李小龙”,直至“掀起旋风威震群雄,五湖四海展雄风”的震撼“场景”。通过形神兼备的文字描述,把咏春拳从招式到气量、从平面到立体、从形式到内涵、从个体的翘楚到群雄涌现、从地域性到国际性弘扬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展现,不断延展、强化和升华主题,让传统武术的民族精神价值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实现“交感”。
《咏春雄风》是一首曲风大气磅礴,正气凛然的武侠风歌曲。全曲以引子、尾声构成单二部曲式结构,采用六声羽调式,音域跨越十二度。引子借助悠扬的竹笛声引出,将听众带入岭南故乡的传统武术文化氛围之中。第一乐段的旋律以五声羽调式展现细腻之美,生动描绘了咏春拳的博大精深。咏春拳融合了“内外家拳法,刚柔并济,攻守兼备,短桥运用寸劲,黐桥黐打”的打法被生动刻画。第二乐段两个乐句相呼应,直接带入全曲的高潮。尤其在乐段尾声,通过使用变宫“7”的五拍长音,突显了“弘扬武术魂,圆我强身梦”的坚定信念。间奏部分更加潇洒飘逸,配以纯朴古雅的古筝乐声,为重复的第一乐段和歌颂鹤山梁赞、叶问、李小龙等武学大师形象,展现了五湖四海的雄风,为整首曲子打下了完美的基调。整首曲子,无论旋律线条、节奏音型、调式、和声、速度、力度、音色、编配等方面都与歌词内容水乳交融。
加上知名音乐人张挥字正腔圆的演唱,把“声”完全融入音乐旋律和歌词中,他声若洪钟,响彻行云,声区之间过度流畅自然,犹如“游云之飞太空,上下无碍”,刚柔、强弱、松紧的变化恰到好处,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圆、润、水、宽、亮”和当代歌唱声音审美要求中的“开、通、透、畅”等特点。可以说,《咏春雄风》无论是旋律、歌词和演唱都朝着正能量的方向汇聚,因此能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陶醉于《咏春雄风》那一大段的笛箫缥缈之中,我们宛如看到咏春人在木桩或拳手面前,双拳忽左忽右、时上时下、灵活快速地转身变换招式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