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动江门新型储能产业走在全省前列
用地方戏讲好家国故事
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 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消防行业“行家里手”比拼技能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7 月 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地方戏讲好家国故事
专家纵论“江门戏剧现象”

    仲夏的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过西江河畔。近日,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华侨文化题材戏剧创作暨江门戏剧现象座谈会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召开,来自北京、广东的文艺家、艺术评论家等专家齐聚一堂,探讨江门华侨题材文艺作品如何“出圈”,纵论“江门戏剧现象”,为推动侨都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助推广东打造文化强省。

    文/黎禹君 李淑珩 张婧媛 周柳妤

    “江门戏剧现象”是深耕本土文化的结果

    戏剧文艺名家聚焦某一地级市文化现象进行专题研讨并不常见。座谈会上,“江门戏剧现象”备受关注。近年来,江门深化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佳作应运而生,具有鲜明的岭南气息和浓郁的侨乡特色,尤其是华侨主题文艺创作呈井喷之势,其中包括粤剧《碉楼》、舞剧《侨批·家国》、话剧《碉楼·寒燕归巢》等。

    江门有且仅有一个粤剧团,资金与人才都是掣肘文艺创作的重要因素。专家们认为,短短几年时间里,江门立足本土、自立自强,创作演出多达18部不同规模、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业余剧社也相当活跃,文脉赓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江门戏剧现象”。

    在地级市出现戏剧现象,这是不多见的。这是江门力量累加后的爆发,显现了侨乡文艺生态发展的良好态势,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思考。

    究其根本,“江门的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做到了守土有责”,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表示,江门既把好了文艺方向,又巩固了文艺阵地,同时加强了文艺队伍建设,为专业化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如何下沉基层、创新机制、展现活力提供了可供研究的例子。

    “江门戏剧现象”是江门文化底蕴厚积薄发的结果。江门独特的城市历史和地域特色,滋润了文化艺术土壤。这片土地孕育了陈白沙、梁启超等历史名人,诞生了沙飞、戴爱莲等一批文化名家,涌现了陈少白、龚昌荣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留下了陈宜禧、司徒美堂等江门籍爱国华侨华人的传奇故事。

    碉楼数座,田连阡陌。第一次走进江门开平,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用童话般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的兴奋。“好比一个小孩,被大人牵着手,穿过隧道,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世界,好像是梦幻的、灿烂的星空。这个世界就是江门。它是一座门,这座门是打开的,走进门,看到的是无限、无穷、看不胜看的一个星空世界,我感觉被融化了。”他说,这星空世界般灿烂的华侨文化,是江门文艺创作的丰厚题材。

    “江门戏剧现象”是江门深耕本土文化的结果。“侨”是江门最大的特色。在文艺创作中,江门坚持深挖侨文化,凸显侨主题。粗略统计,近几年江门18个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有六成是侨文化题材,九成是江门特色题材。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俭认为,江门华侨文化丰富多彩,顺应时代大潮的跌宕起伏,记载着世界的风云变幻,是值得永远开采的富矿。

    “江门戏剧现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果

    “江门戏剧现象”是江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果。江门打破文艺精品只适合高知人士、高档舞台、高成本运作的传统模式,用本土人才、身边舞台、最省资金的创业演绎,让群众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的文艺表演。如不久前在广州首演的粤剧《碉楼》,打造成适合开平碉楼旅游文化市场需要的经常性演出项目,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江门戏剧现象”是江门主动谋划打造精品的结果。江门主动争取中央、省给扶持、把方向,地市配套投入、抓选题,县区狠抓落实、出成果,通过自建团队、与省内团队合作、与国内剧团合作等多种方式,创作演出了一批在省内较有影响的作品。同时还推出文艺精品创作“揭榜挂帅”,精准整合资源,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例如,舞剧《侨批·家国》的投资不到同类剧的五分之一,创下了“低成本高品质”的艺术精品范例。

    “江门戏剧现象”是江门加大宣推力度的结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钢华表示,江门打通各种载体手段,把精品力作包装、打造成为国际传播的精美素材、展示中华文明的艺术载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力量的精神火种。例如,2022年,音乐剧《小鸟天堂》在北京演出的同时,大力开展全媒体、全方位宣传,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30多家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境外媒体参与报道,累计阅读量超1亿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剧目和城市的影响力。

    “从过去走到现在,华侨文化承载了历代江门人的艰辛和荣耀,是江门打造‘十张城市文化名片’的瑰宝。江门运用‘深井思维’‘联合思维’‘本土思维’,主动谋划、坚守挖掘、串珠成链,让这份文化瑰宝愈加熠熠生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表示,从现实走向未来,作为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江门必须继续担当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让侨乡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沟通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载体。

    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侨乡文化

    江门有了新命题——“江门戏剧现象”应如何继续守正创新,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侨乡文化?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

    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唐国华建议,华侨文化题材创作要想出精品,首先要把侨文章做好。“做好侨文章,要紧扣‘去’和‘回’这二字。”他表示,所有的侨文章都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挖其中的精神内核。

    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小说家、散文家熊育群希望,创作者在文学戏剧创作时,尤其要抓住侨乡文化的特点,写出历史的厚重感,展示涌现名人的原因,把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挖掘出来,方能增强文艺作品的饱满度,让作品耐人寻味。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宝珍肯定了江门在华侨文化题材创作中积极探索多样形式,让文艺创作潮流化、年轻化的做法。“江门还要继续鼓励各类艺术创作构想,比如话剧、现代歌剧、舞剧、音乐剧、小戏小品,等等”。

    走过百年看广东,广东人文看江门。江门,是一座有家国故事的城市,一座有创作激情的城市,一座有艺术追求的城市。陈冀期待,在各位文艺家的支持和赋能下,以“江门戏剧现象”为新起点,江门要努力打造更多新的华侨主题戏剧经典,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以更大的责任担当推动侨都文化繁荣发展,继续深挖‘侨’文化,推动‘江门戏剧现象’向‘侨都文化盛况’转化,向‘文化创新常态’转化,向‘国际传播模式’转化,推动江门文艺创作繁星满天、百花齐放,共同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陈冀表示。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