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表彰一批全省粮食生产、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来自恩平市的官利兰、李石林被评为先进个人。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周晓营 谭锦波
恩平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官利兰
潜心农技研究 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7月7日上午,在恩平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试验田里,官利兰与同事一起顶着烈日,拿着笔记本和摄影设备,记录试验田种植的水稻品种试验数据。
官利兰是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土壤学专业毕业。2018年,她来到恩平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主要负责水稻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同时,她致力于推动解决水稻育秧人工成本高、插秧机取秧难的问题,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和标准化种植,科学合理施肥用药实现化肥农药减施,与同事共同完成“恩平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工作,推广优质丝苗米品种种植,助力“恩平大米”品牌建设。
官利兰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马铃薯化学肥料减施技术及产品的研究与应用》,负责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马铃薯品种试验、“陇薯7号”的推广示范试验等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相关试验和示范;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滴灌下不同施肥次数对冬作马铃薯的影响试验,与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申报《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基于稻壳覆盖的冬作马铃薯可持续施肥模式研究与应用》;负责国家水稻产业体系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其中,2018年至今早造和晚造合计共有100个品种(次)参试。
在马铃薯研究方面,官利兰参与推广“冬种马铃薯优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7800公顷(11.7万亩),推广“南方冬作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体系”7400公顷(11.1万亩),推广“马铃薯化学肥料减施替代技术的优化”733.33公顷(1.1万亩),为恩平薯农增收节支545.25万元。
官利兰坚持以技助农、服务为农,践行“农事有我”精神,不断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的种植技术指导,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助力乡村振兴。
君堂镇人大专职副主席李石林
推动复耕复种 撂荒地上结“金穗”
眼下正值早造水稻收割高峰时节,李石林每天和同事一起到田间地头协助农户处理农事。“现在正值农忙,许多种植散户很难预约到收割机。我们这段时间尽可能与兄弟镇沟通联系,有计划有安排地为农户协调预约使用收割机,方便大家尽快完成收割工作。”李石林说。
李石林出身于农村,参加工作后一直服务于农村,在农业农村岗位一干就是10多年。他善于研究农业知识,虚心请教有经验的农村老农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农作物种植和农业土地利用价值有较深入的了解;精心指导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在撂荒地复耕复种方面,因地施策、因地制宜,使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取得实效,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有效地推动了君堂镇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
为解决农田撂荒问题,李石林多次深入农村,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耕地保护政策、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消除农户的顾虑,增强农户爱惜土地、种好土地的自觉性,让农户积极参与撂荒土地复耕复种;发动城镇化农民将撂荒地推向社会,引导农户整合土地资源,打破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方块”限制,进一步增强农业种植机械化、规模化能力,提高种粮经济效益,激发农户种地热情,有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引入社会力量,让有实力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打破区域限制,积极参与撂荒地复耕复种和提供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第三方”技术服务,使撂荒地复耕复种迎来新希望,为粮食生产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