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年幼种下刀剑梦 半生痴付一器中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市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举行
礼遇志愿者 用爱回馈爱
《江门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 年 7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铸剑人陈再荣:
年幼种下刀剑梦 半生痴付一器中

打造一把剑要经过锻打、戗锉、淬火、磨砺等工序。图为陈再荣在锻打铁块。
陈再荣打造的“万刃”宝剑。

    开栏语

    在侨乡江门,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以一技傍身、展一技之长,成为家庭、行业的脊梁骨;他们热爱并坚守技艺的传统,拓展并丰富技艺的内涵,成为“承古今、存文脉”的中间人、守正创新的行动派;他们以技艺服务群众之需,在此过程中锻造专注勤奋、坚忍无畏的精神品格,演绎自己或平静或波澜壮阔的人生,成为新时代侨都建设事业值得书写的奋斗者。

    为提升社会对江门民间百业技艺的了解与关注,启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与传承,推动人们从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力量,即日起,本报策划推出《身边匠人——江门民间百业故事寻访录》系列报道,聚焦散落在这座城市各个角落具备一技之长,正在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个体、群体,介绍他们的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 林立竣

    6月下旬的一天傍晚,在台山城郊一个蓝色铁皮棚内,墙上宝剑寒光乍现,案台书法笔走龙蛇;角落里,起痕的老铁毡、发白的戗刀石和斑驳的淬水池自成一体,散发出岁月沉淀出来的古朴气息;炉子里的焦炭呲呲作响,一块顽铁被放在熊熊烈火中煅烧,泛红的火光映照在中年男人黢黑清瘦的脸上。

    陈再荣,今年51岁,被身边好友称作“剑痴”。像往常一样,他刚结束工地上的电焊活,便急匆匆赶来这里,沉浸在自己的铸剑世界里。

    这位曾满怀“仗剑走天涯”梦想的中年汉子,虽然至今仍因“日子过得尴尬无奈”而远未找到那份理想中的洒脱与自如,但对痴迷铸剑这件事情,他始终有着自己坚定的价值认同:“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一方文脉,是我作为一个民间手艺人的骄傲;能将半生付于一器,找到灵魂深处的美好追求,是我的福分。”

    为剑痴迷的小铁匠

    剑者,器也。短兵之祖,百兵之君。古人佩剑,以剑明志。似乎每一位中国人,儿时都有一个“仗剑走天涯”的梦,这是藏在血脉里的侠肝义胆。陈再荣也是如此。

    “我从小就常听村里老人讲岳飞抗金、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上学识字后,又看了相关书籍,对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等章节很感兴趣,从此对刀剑十分着迷。”在炉火旁,陈再荣一边用火钳摆弄着木炭,一边回忆当初“入坑”的经历。

    陈再荣是湖南岳阳人,因家贫很小就辍学,后拜当地一位著名的铁匠为师,学打菜刀。古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入门那天,师傅就对他说,选了这行,就得吃这行的苦。“我记得那时经常清晨6点就起床,一直干到深夜;当时体重不到40公斤,抡的铁锤却有5.4公斤重;到了晚上,小胳膊总是抬不起来,但看到裤子上密密麻麻的窟窿眼跟筛子似的,还蛮好玩。”说起当初的苦累艰辛,陈再荣像在说一桩桩趣事。

    吃得了苦、不偷懒,仅学习半年,陈再荣一天就能打出20把菜刀,十分高产。师傅喜欢他的勤快、本分,更欣赏他的坚韧、顽强,于是开始教他铸剑。儿时深藏在心中的刀剑梦被点燃,他像海绵一样从师父那里吸收着铸剑技艺,并不断加深对刀剑文化的理解。

    “我虽读书不多,只是一位小铁匠,但跟刀剑打交道越多,越认识到它的美。刀剑沉淀了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脉厚重,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哲理内涵,常能引人深思。”陈再荣说。

    因剑而窘的生意人

    1993年,陈再荣告别恩师,在岳阳开了一间铸刀作坊,又于1999年南下广东江门台山打拼。彼时房地产市场火热,他用为数不多的积蓄在台城盘了一个铺子铸售铁门,生意很快就上了轨道,手头渐渐宽裕起来。

    按捺不住自己的“侠影剑心”,陈再荣常在生意之外抽出大量精力用于铸剑,并在此期间陆续打出一些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的好剑,有的还被识货的老板购买收藏,陈再荣的名字也逐渐在台山小有名气。更让他信心大增的是,通过反复实践,他取得了对旋焊嵌钢工艺的重大突破,并独创出一项能让刀剑在保留同样花纹和锋利程度的条件下具有更好韧性的淬火技术。“我觉得这是对古人、对当代很多铸剑师的不俗超越,有种大侠参透武功秘籍奥义的兴奋。”陈再荣说。

    但这种兴奋没有持续多久,生活的冷峻就给他上了严肃的一课。一方面,由于将过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铸剑中,他的铁门主业生意遇到严重瓶颈;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他在铸剑工艺上的突破无法很好地转化成经济效益,陷入了“闭门造车,越做越苦”的境地。

    “刀剑作为兵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主要作为工艺品被收藏展示,更注重款式造型,行业里已可流水线生产,但我仍强调剑的锋利、韧性等品质,铸一把剑通常要两三个月,又不懂宣传,谈不上什么竞争力影响力。”陈再荣自我剖析道。

    2015年后,陈再荣原来的铁门生意难以继续维持,于是到工地上做起电焊工,有空便来到铁皮棚,但更多是打菜刀帮补家用。

    坚守匠心的传承人

    眼见炉子里的铁块已红得发透,陈再荣起身,开始向记者演示铸造一把剑最重要也是最艰苦费力的环节——锻打,并不时往铁中加入草钢,以使二者经千锤百炼后各处密度、成分均匀。

    “锻打是为提纯去杂,这直接决定了一把剑的‘体魄’,后面还有戗锉、淬火、磨砺等10多道工序,为剑塑型、注魂、美容。每个环节都需要保持高度专注,不但要精准把握锻打力量、剑坯温度、淬冷火候,还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超常耐性和艺术审美情趣,最终使剑折之刚柔并济,视之纹理优美,击之金鸣悠扬。”一讲起铸剑的要领秘诀,陈再荣兴致盎然。

    事实上,在最困难的那几年里,陈再荣始终无法忘记铸剑初心。他在做完焊工、菜刀的活后,一有机会便到处跑市场找材料,继续设计和锻造心目中的宝剑。遇到烦恼,就以书法养性,寻得内心安宁,他尤爱瘦金体,认为这种字体有剑气,落笔如剑出击,气势磅礴、有开有合,结束如剑入鞘,横竖铿锵、撇捺风流。

    坚守迎来转机。2018年后,国家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因缘际会,陈再荣用时两年多铸成的一把“三星剑”在某次工艺展会上获评中央美术学会振兴传统工艺金奖及最佳工艺奖,引起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媒体关注,并获得好评,他本人匠心铸剑的故事也被更多人所知。陈再荣在2018年、2021年相继获评台山市级、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铸剑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陈再荣传统铸剑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江门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之后他又获评“岭南·高度”新时代岭南100名青年非遗传承人并成为首批10名扶持对象之一。根据扶持协议,他精心打造了靖南(康熙战刀)、湛卢(汉剑)、紫电(唐刀)三件作品,近期将亮相岭南文化艺术馆。

    这些帮扶不但让陈再荣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也得到了继续守护传承弘扬这项流传千年的非遗绝技的机会。他说,接下来将竭尽全力在传统技艺和现代需求之间找到契合点,持续推动铸剑技艺创新发展。

    当然,如今的陈再荣在经济上依然面临不小压力。但他说,这难不倒他,中年人必须咬紧牙关面对,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把剑,从无到有,须经千锤百炼,遭高温冷凝,才能磨砺出幽蓝刃口,露出典雅纹理,我的生活也是如此”。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