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召开的江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暨江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与路径研讨会上,10名社科专家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前期调研成果,分别作了专题汇报。省、市咨政专家对调研成果进行点评。
大家一致认为,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社科理论界责任重大,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实质,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工作部署上来,在省委“1310”具体部署中找准社科事业的努力方向,在抢抓历史机遇中发挥社科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源源不断为奋力推动江门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全省前列,助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文/图 黎禹君 张华炽 蔡俊彬 罗翠云
市委办综合调研二科科长张嘉胜:
加快打造大湾区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高地
江门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勇于开辟高端数控机床等新赛道,培育新优势,加快打造大湾区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高地。
江门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产业有基础有潜力。要算好“经济账”,抢抓未来几年国产高端替代机遇;算好“安全账”,为全国全省制造业产业安全贡献江门力量;算好“长远账”,从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持续用力培育更多“专精特”“小而美”的数控机床上下游企业。
建议出台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围绕高端产能建链延链补链,支持企业拓展应用新兴领域,主动承接广深佛莞产业外溢。
市委政研室社会发展研究科博士黄仕成:
以文化“软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江门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打造了一批有热度有温度的文旅IP,百年工业城迸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气息。
当前,江门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要加强理念引领,聚焦中国侨都文化品牌建设,把分布在五邑大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对文化资源优势的转化效率,以文化“软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硬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创新活力,在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上迈出新的步伐。
市委财经办协调科博士丁丹: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我们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探索房地产业新的发展模式,促进江门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一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规模。根据住房发展规划,结合我市情况,测算今年住宅用地需求量,有序安排商住地供应出让时序,稳定土地出让价格。二是给予财政和金融支持。全面落实相关政策,优化预售资金监管,满足房企合理资金需求。加强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优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落实“家庭唯一住房”契税优惠政策。三是开展高品质住宅示范工程。对新建住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与招拍挂有效衔接,从土地出让环节开始打造高品质住宅,对达到基本品质和“智慧+品质”的新建商品房项目实施分类价格指导。
市委政研室经济研究科博士苏程佳:
系统推进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工作
未来产业对培育新增长点、开辟新兴赛道、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要立足自身优势,以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驱动作用,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力。二是加强技术储备,围绕未来产业全过程创新链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增强未来产业发展动力。三是构建差异化未来产业梯度培育体系,将未来产业按照产业发展成熟度分类梯次培育。四是加快未来产业空间布局,探索设立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高水平未来产业平台载体,承接未来产业落地转化。
江门海关统计分析处副处长陈锡亮:
推动台山鳗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台山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将台山鳗鱼产业发展好,可以产生很大的示范效应。具体来说,推动台山鳗鱼产业高质量发展,一要补短板,加大投入,把抗风险能力提升起来。二要强弱项,将台山鳗鱼产业下游的加工环节做大做强,建立起全产业链条。三要固底板,通过加大园区建设力度以及优化物流运输,将台山鳗鱼的优势地位巩固起来。四要扬优势,推广宣传鳗鱼的营养价值及功效,将台山鳗鱼品牌培育起来。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王继远:
以园区立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江门市省级产(工)业园已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要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作用,加强工作统筹,强化规划引领,推动政策落地,完善产城功能,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以园区立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江门可借鉴苏州产业园的建设经验,推动园区在规划、设立、管理、运营、招商和政策制定中攻坚克难。要适时由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制定有关江门产(工)业园区的法规、规章,平衡普惠性和倾斜性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配套政策。
五邑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吴淑娟:
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江门市发展海洋牧场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良好,应该按照“对接陆地、深耕深海、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深蓝渔业”和“粤强种芯”工程为核心进行布局,构建“一区一园一带”,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在海洋紧抓“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大型智慧养殖工船和平台的研发制造两个重点,融合清洁能源和旅游观光行业,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实现向深蓝进发。在沿海地区布局以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园为重点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带。其中,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园以智能化深水码头、智能化水产品交易市场、冷链物流基地、休闲渔业基地为重点。加强特色风情渔业村建设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实现与陆地高效对接。
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阳:
加快形成“三链”融合发展格局
江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需加快形成“三链”融合发展格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引领、人才为支撑的“三链”协同互动发展机制。
一是做强做实产业链,集中资源壮大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坚持“产城人科”融合发展理念建设国际国内特色合作园区。二是深化强化人才链,因地制宜,坚持自主培养和招才引智并重,搭建适应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人才梯队,为实现“三链”融合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激活驱动创新链,集中资源锻造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为实现“三链”融合注入源源动力。
五邑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许姣丽:
挖掘工业集聚潜力
江门工业集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和高质量发展势头,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工业集群竞争力不足,产业特色不够鲜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工业企业效益下滑;二是制造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人才短缺以及创新氛围不足;三是“产城融合”和“园区再造”工程仍处于相对低端的阶段。
江门应抓住发展机遇,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努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挖掘工业集聚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工业空间集聚效应,提升工业企业效益;要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推进“园区再造”工程;要进一步提升“技改工”“工改工”效能;要发展江门特色产业,促进工业集群质量升级。
市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杨斌:
推动高校创新成果转化
高校作为国家源头创新的重要阵地,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应发挥“领头雁”作用,把象牙塔里的创新成果转化成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激发转化活力。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制定和完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加大转化投入和服务平台建设,打通科研人员“愿转”“敢转”“会转”的“任督二脉”。二是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高校要完善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骨干人才的辐射和“传帮带”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三是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创新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服务江门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江门市各个产业技术创新服务联盟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量质同升”。
省、市咨政专家点评
◆省社科联《南方智库专报》编辑部主编助理、副教授唐志勇:
今年上半年,江门市社科联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职能,征集了一批与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对策应用研究课题,并组织省市专家深入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施工现场、国能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广海湾经济开发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
经过半年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关于江门市产(工)业园法律政策调适的建议报告》《关于借鉴深汕合作经验,加快推动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对策建议》《关于推动大国重器“海洋牧场”在江门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的报告》等一批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的成果,并上报江门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为江门市全面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五邑大学江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志坚:
为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6+3”工作安排,市社科联积极组织智库专家开展了11项重点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性成果。研究选题结合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际需求,专家们围绕产业发展、园区新区建设等重点领域,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求真知,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良策、献高招:有的敢于直面难点,立足眼前;有的富有前瞻性,着眼未来。
这些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我市社科专家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社会责任及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咨政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市社科联近几年来高度重视智库建设,积极组织社科专家和汇聚各方智力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丰富建言献策途径,助力侨都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和积极贡献。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蔡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江门市社科联组织社科专家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响应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6+3”工作安排,从多个方面进行课题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对服务我市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一是站位高,围绕高质量发展,紧跟广东省高质量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步伐,各课题组开展深入调研,摸准摸透实情,学经验、拓思路。二是选题既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不仅聚焦当前我市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深江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还从我市未来产业培育、文体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前瞻性研究。三是对策建议实,研究成果整体质量高、接地气、招数实,对我市相关工作的推进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市统计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赵前斌: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社科联主动作为,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动员组织专家学者精选研究了11个课题,探讨我市高质量发展。这次交流,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比如,杨斌针对转化率低的瓶颈问题提出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许姣丽、张嘉胜、苏程佳等分别研究工业振兴中的集聚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产业、未来产业等;王继远探讨了与“园区再造”工程相关的法律政策问题;丁丹对房地产业的堵点问题提出了新思路;吴淑娟、陈锡亮分别对我市的海洋牧场、台山鳗鱼产业进行了研究;李阳提出“三链”融合打造人才高地;黄仕成提出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等。这些研究站位高、视野宽、思维活、对策实,切口小、意义大,谋当前、虑长远,是高质量的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