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对江门市疾控中心来说,却意味着沧桑巨变。这背后是江门疾控人2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探索发展。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江门市卫生健康局的悉心指导下,江门疾控人攻坚克难,以党建为统领,一心一意谋发展,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这道看不见的健康屏障逐步搭建、渐趋完善。
即日起,本报特推出“江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70年巡礼”系列报道,展现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历程,敬请垂注。
统筹:邓榕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邓榕 通讯员 江疾宣
危难中的创建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种传染病肆虐,疫病防控形势严峻。1953年1月,政务院第167次会议批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开展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检测、环境保护、职业病防治等工作。
同年,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江门卫生防疫站正式成立,在五邑大地履行“维护群众健康,确保一方平安”的重要职责,也开启了江门疾控事业的新纪元。
据悉,建站初期,防疫站仅有18人,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全站只有10余个手压喷雾器,以及时任站长史鹏达借出的私人普通显微镜一台。
传染病防治,是当时卫生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打好传染病防治攻坚战,老一辈防疫人走乡入户,服务群众、传播科学、追踪病源,在防疫工作、防疫体制改革和防治科研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958年,前站长黄贤均在炼钢炉顶进行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反复试验,成功解决一氧化碳中毒问题,造就了“一根火柴上北京”的先进事迹。
上世纪60年代,防疫人员指导全市改水改厕,有效控制了“三害”密度,防止登革热等传染病大流行。
在史鹏达的带领下,老一辈防疫人创造性地探索出防治结合新路子,为全国卫生防疫工作创造了“三个结合”历史经验,当时的美国华文日报《金山时报》还专门刊登江门卫生防疫站开展防治结合成就篇报道。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这是老一辈防疫人的真实写照。尽管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他们始终秉承“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和坚强意志,在有限的条件下推动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顺应时代的转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国家卫生防疫系统从传统的单纯应对传染病逐步向结合慢性病防治转变。
2002年,为顺应民生需求变化,江门卫生防疫站功成身退,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测检验、预防性诊疗服务、科研培训于一身的专业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成立,由此也掀开了江门疾控事业的崭新一页。
在党建引领下,疾控中心党委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实现了从与疫病斗争到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的跨越式发展,创新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持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2006年开始,中心陆续建立了死因、慢病发病监测系统;其后,中心开始加强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实现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慢病患者管理的全覆盖;随着计划免疫的逐步推开,疫苗种类持续增加,接种门诊管理不断规范,接种率逐步提升,人群免疫屏障得到进一步筑牢。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公共卫生安全考验,疾控人总是挺身而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他们既是“侦察兵”,又是“突击队”,通过精准流调溯源,科学研判形势,强化监测预警,快速现场处置等措施,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严的要求做好防控工作,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2003年抗击“非典”、2006年阻击禽流感、2008年投身汶川抗震救灾一线、2009年阻断甲流、2014年遏制登革热、2016年防控寨卡、2020年抗击新冠……江门疾控人用坚守诠释责任与担当,经受住了一波又一波公共卫生安全考验。
勇抓机遇的升级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作为人民健康的忠诚守护者,一代代疾控人始终与国家大局同频共振,与人民期待一路同行,为保障人民健康水平、护航经济社会发展、守卫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防控疾病的险途中,江门疾控人不断创新发展,优化疾病防治策略,逐步建立起涵盖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公共卫生、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检验与检测等业务领域的疾病防控体系,取得一系列骄人成果,在五邑大地构建起坚实的疾病防控屏障:探索形成具有江门特色的性病就诊者扩大检测模式,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为“示范区优秀模式”,先后五次在全国示范区模式探索经验交流会上推广交流,并在广东省内推广实施;我市肿瘤登记数据连续五年被《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收录,肿瘤登记工作连续五年获国家癌症中心表彰;全市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水平飞跃提升,连续保持29年无脊灰、33年无白喉病例的好成绩;2016年,我市各项疟疾消除指标均达到国家的要求,正式宣告消除疟疾。
砥砺铸青虹,岁月集大成,截至2021年,我市人均预期寿命由2012年的78.94岁提高到2021年的80.93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截至2022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36%,提前完成健康中国行动阶段性目标。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2022年10月,《江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字里行间不仅流淌着浓浓的民生情怀,也清晰描绘了健康江门的未来目标。江门疾控人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争当攻坚克难的奋进者,谱写新时代侨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新时代侨都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