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陈婵 实习生/何心怡
通讯员/梁永超
创新与“百年侨校”合作模式,挂牌成立江门“侨梦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暨南大学联络站;成立全省首个“侨梦苑”党委;设立全市首个“侨梦苑”税费服务专区及税务驿站,推出全市首个“侨梦苑”专属信贷产品“侨资贷”……为推动市委“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落地落实,今年以来,江海区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全力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拓宽引资引智渠道,深入推进“内外融合”,书写新时代“侨”文章。
暖企惠侨
助推侨资企业发展
党建引领是企业提质发展的坚强后盾。去年11月23日,江海区选取江门市安诺特炊具制造有限公司、江门荣信电路板有限公司等7家侨资企业成立江门“侨梦苑”党委,落实侨资企业联系机制,持续推进“侨创圆梦”暖企计划。而后,江门“侨梦苑”党委主动对接35家重点侨资企业,了解企业建设动态和经营状况,织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网”。
得知中小企业对辖区相关优惠政策存在认知模糊的情况后,“侨梦苑”党委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多次政策宣讲活动。今年,江海区开展了“聚力‘侨梦苑’建设 推进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活动6场,邀请近200家侨资企业参加活动,从政策环境、平台服务等方面解读企业扶持政策,让政策红利惠及广大侨资企业,助推侨资企业发展。
除了以侨为“桥”,区委统战部还出台了《江门“侨梦苑”核心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联合区税务局、区金融办以及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侨资贷”“侨企贷”等具有“侨梦苑”特色的金融产品,辅导辖区6家侨资企业完成申报工作,缓解侨资企业资金难题。
与此同时,江海区还打造江门“侨梦苑”投资服务中心、税费服务专区、税务驿站,根据侨资企业投资兴业多样化、精细化需求,提供办税辅导、政策咨询、团队对接等便捷服务,进一步提升华侨华人办事便利度。
江海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了“跨域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含湾区通办),为港澳居民和企业提供21个部门共计704项事项优先办理;设立“江门·江海区—港澳跨境通办专窗”,进驻“江门—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的事项超500项。各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开通港澳居民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居住证、社保、医保等154项政务服务事项,为港澳企业和居民提供省时、省心的政务服务,以高质量服务推动“侨梦苑”高质量发展。
搭建平台
成就人才创业梦想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华侨华人与港澳台同胞来到江海这片投资创业热土,开辟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共享高质量发展机遇。
人才集聚的背后是江海区积极搭建优质平台,成就人才创业梦想。如今,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启迪之星、粤湾云谷“侨创圆梦”基地等一批江门“侨梦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华侨华人与港澳台同胞来江门创新创业、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中,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创业集聚区在2022年底荣获全省第二批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并被纳入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12+N”体系,累计引进港澳项目52个,带动75名港澳青年创业就业。
与此同时,江海区还加强与澳门城市大学、香港五邑总会、澳门青年会等港澳高校及社团深度合作,举办系列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交流活动,精准面向港澳青年宣讲江海区创新创业政策,让更多港澳青年了解江海,到江海创新创业。
江门市方程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光明表示:“江门出台了很多好的人才政策,加上这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很大的市场。因此,我选择回国,把江门作为事业的一个起点。”如今,方光明成为江门“侨梦苑”核心区发展专家智库的一员,为侨资企业研究各类优惠政策,注入智库力量。
此外,江海区在现有的484家侨资企业中积极挖掘高层次人才,建立侨资企业人才数据库,完善江海区华侨华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起产业对接、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
部门联动
强化依法护侨
随着众多侨资企业家回报乡梓、在江门投资兴业,如何发挥法律资源平台的作用,更好地让侨资企业和侨商在家乡放心投资、安心发展?江海区加强部门联动,不断探索“N+侨”路径,强化依法护侨,让“侨牌”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王牌”。
今年5月,江门“侨梦苑”涉侨纠纷化解中心在江海区人民法院揭牌成立。该中心是由原涉侨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升级而来,由单一的司法调解升级为“司法+人民调解”,为侨资企业和侨胞处理税费争议、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民事商事纠纷。
在“检察+侨”方面,区委统战部联合区检察院成立“侨联络办公室”,出台侨资企业保护协作机制,发挥检察机关的专业技能和统战部门的桥梁优势,维护侨胞、侨眷和侨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江海区积极推动江门“侨梦苑”党委和区检察院党支部建立“党建+检侨联动”机制,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深入走访辖区侨资企业,切实维护侨商侨企权益,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在“司法+侨”方面,区委统战部联合区司法局大力推进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建设,成立江门首家市(区)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服务站,加快建设涉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着力为华侨华人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