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理论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动海洋牧场在江门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型“人才红利”赋能高质量发展
借鉴深汕合作经
加快推动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建设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7 月 3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创新型“人才红利”赋能高质量发展

    人能带动激活生产要素。更多人才集聚产生的效能将极大赋能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今年江门印发的有关打造人才高地的文件,频繁传递出要在引进人才层面营造开放格局的信号。而华裔高端科技人才正成为世界科技舞台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侨都,江门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的“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使命任务,有独特的侨资源。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围绕产业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市场优势牵引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教育人才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此项“新突破”把教育、科技、人才一起并列,呈现出“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动力,科技平台是承载人才成长的沃土,人才是教育和科技革新的源泉”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实现“走在前列”总目标的关键点。

    高质量发展需要

    高质量“人口红利”

    要守住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我们急需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来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摆脱数量型“人口红利”依赖路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但要实现人均GDP1.2万美元到3万美元的跨越,不仅是投资的问题,假如投资到重复产能的建设或相互开展“挖墙脚”招商引资,只会造成高能耗和低附加值的生产,无法有效做大蛋糕。现阶段,我们亟需大量吸收附加值高的技术优质资本,通过发展高端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来完成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讲,从事一切生产过程中,人是大前提,人的流动能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更多的人愿意往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的地方集中。江门要担当全省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主战场,当下最稀缺的资源是人,而且是数量与质量上的“双重稀缺”,从而造成各类生产要素相对稀缺。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启示我们,高质量发展不应再依赖于人口数量增长的“人口红利”,而应促进人口的行为变化和技能提升,只有高质量“人才红利”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创新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而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最终能够推动科技的进步,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都离不开一批在各领域具有继承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来担当实现省委“1310”具体部署的“破局之钥”。比如需要有创新胆魄的政治家敢于“亮剑”推动深化改革突破既得利益固化藩篱,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法学家推动立法创新赋能改革;需要有创新思维的教育家在教育“去产业化”后跳出旧框架回归育人本质;需要有创新意识的科技领军人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等。

    推动江门人口

    高质量发展

    目前,国际发展环境以及国内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因素,对有“广东传统制造业基地”美誉,以及经济外向度较高和消费水平较低的江门影响较大。为此,我们要推动江门人口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工资倍增”计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目前,江门最低工资标准为1720元/月,低于周边的佛山、珠海、中山;人均可支配收入3.88万元/人,低于省平均线;恩格尔系数37.8%,高于省平均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于全省中游。过去,我们常以用工成本低作为招商引资的优势,以低工资水平吸引企业来投资,却忽略了以低收入人口为主的消费市场承载的工业产品和房地产等高消费品的容量是不足的。由于人力资本价值较低,过去吸引的多是“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产能,这给目前的“腾笼换鸟”和推动产业升级带来了较大压力。《江门市推动重点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意见》印发后,2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入“倍增计划”重点企业培育库,主营收入大幅增长。做大蛋糕的同时,我们应考虑提高在江门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到,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剂,把提高劳动者工资作为“扩中”的关键,让中等收入群体占社会的大多数,对培育日渐成长的“消费社会”,反哺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直接利好。

    二是打造“人才开放”高地,抢占高附加值市场。人能带动激活生产要素。更多人才集聚产生的效能将极大赋能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今年江门印发的有关打造人才高地的文件,频繁传递出要在引进人才层面营造开放格局的信号。而华裔高端科技人才正成为世界科技舞台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侨都,江门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的“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使命任务,有独特的侨资源。受“逆全球化”浪潮影响,金融资本和科技知识的全球流动受限,企业家和科学家成为低度流动性的稀缺资源,同时部分西方企业撤离后让出的市场空间,可以推动本土企业去占领填补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但这需要凝聚海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因此,建议江门在引才方面要更为开放,欢迎境外人才来江门执业,加快人才资本积累,促进科技创新和工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向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型。

    三是挖掘“学术圈层”富矿,提升人才承载能力。“学术圈”泛指学术领域内的学者形成的环境、圈子,以及从事科研事业的人才的群体及其生态环境。人才要谋求成长,就离不开他所处专业领域的生态。所以人才往哪个城市去,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有无能够接纳人才和推动人才成长的“圈”。最近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100强排名中,北京占据榜首,纽约、上海、波士顿、旧金山、华盛顿、东京、南京、巴黎、广州紧随其后,占据榜单前十。榜单上的城市专家学者密集度都比较高,也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和投入。江门虽有较好的院校科研基础,但要进入榜单,与百强相比我们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江门双碳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与突破,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柔性引入一批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以“远程+实体”智库的运作模式,用市场化配置科研资源,与在江制造企业和本土院校实现“产学研城”无缝对接,使外来与本土的学术资源深度交融,再配以优美生活环境和良好社会服务,能够让引来之才产生驻留的意愿。建议我们可以复制江门双碳实验室的经验,围绕江门的“八大产业集群”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强化与榜单TOP10的城市进行学术联动,在不同产业领域设立针对性的新型智库,推动产业升级,塑造好承载创新人才的核心,与工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历经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守成不易,不进则退。我们仍处在改革深水区,“守正创新”不仅是省委全会的号召,更是在创新突破中经历一路风雨、一路磨砺后的主动探索实践。

    发展依靠人民,人才发展现代化框架下的高素质人口是创新和国力不可替代的基础变量,是达成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目标的支撑力量。位于湾区一隅的江门,下个十年能否实现“蝶变”,还看今朝。

    【蔡俊彬,江门市社科联;林命彬,江门市大湾区办;罗亮,江门市社科联】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