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彩娟
这一缕幽香在深巷。
乘坐友人的车子,在恩城河南住宅区左兜右绕。友人喜欢走村串巷,寻找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独有的故事。烟火间,有过往,有悲欢,有深深浅浅的足迹,当然,还有美食。
故土的美食深植这片故土,好像长了根一样,拔不走离不开,如果硬是把它移到别处,味道就不是这个味道了。正如这豆腐角,有人出国10多年了,回到恩平,便嚷着要吃江安豆腐角;有人在外读书,念叨着家乡的豆腐角;有人离乡工作,还问河南的豆腐角还在吗?
一道美食,是乡愁,是符号,是纪念。
这令恩平人放不下抛不开的豆腐角,并没有牌子,在家里做好,下午在食品公司门口摆个小摊,几簸箕的豆腐角,一两个小时就卖光了。想要吃这美味豆腐角,就得蹲这个地点,逮这个时间。
友人带我看“待字闺中”的豆腐角,我挺兴奋,只知道它那黄澄澄、香酥酥的样子,未曾见过它的前身,如何从一块软塌塌的豆腐,“七十二变”后成为味蕾极品。
恩城的自建房较多,尤其是江安一带。吴朝霞家就住这,也是自建房,占地约100平,4层,她和两位妯娌,各住一层。楼房门前是宽阔的巷道,右侧是内街大路,家门口建了一个土灶,放两口大铁锅。我到来时,吴朝霞和妯娌正在包豆腐角,两指宽的豆腐角,三角形,一行行一列列码放在簸箕上,看着很有节奏感。
吴朝霞和一位胖婆婆见到我们,迎了上来。吴朝霞说:“这是我家婆,我家的豆腐角是她创造的!”
婆婆身材敦实,天生一副笑脸,连眉毛都笑弯了。想了10多年的豆腐角原来出自她手里,我赶紧讨教秘诀。婆婆笑开了:“哪里有秘诀啊,都是为了生计。我是洪滘镇围边村人,那时洪滘镇还没并入横陂镇,我在村里耕田。大儿子儿媳妇在恩城工作,租房子住,他们有了孩子后,我就到城里帮着带孙子。孙子上了幼儿园后,我闲不住,便琢磨着找点事做。我所居住的恩新路是城中心,人流多,夜市旺,摆摊卖炒粉的、卖汤圆的、卖粽子的,有很多家。我留意到有个卖豆腐角的,生意特别好,而且摊位简单,在家做好,拿到街边即可摆卖。这个可以尝试啊,我就买了几个回家吃,尝味道,看配料。”
选购上好的黄豆,买了瓦钵,婆婆开始磨豆做豆腐。婆婆说,那时还不懂拿韭菜做馅料,而是放小葱,小葱不够用了,改为放韭菜,才发现韭菜味道更好,而且馅料不会散开。这太重要了,豆腐角本是方寸小块,要剖开塞进馅料,所以,馅料越实越好,塞得越多越好,而这以豆腐渣和韭菜炒香的馅料,便是豆腐角的勾魂点。
婆婆至今都记得,炸了一簸箕豆腐角,拿下楼摆卖,“来来来,都来试一下,第一次做,好吃就给钱,不好吃不用给!”一圈人围上来,好奇地拿一个放进嘴里,“好吃好吃,黄豆靓,炸得蓬松。”尝过的食客个个都扔下两元钱,满意地咂咂嘴离开了。一簸箕的豆腐角,换来了一簸箕花花绿绿的人民币,婆婆开心地笑了。这些一元两元的纸币,是奖状,更是动力。
此后,婆婆的生意越做越好,摊档前常常大排长龙。
一年又一年,婆婆家做的豆腐角在恩新路飘香了10多年。
婆婆共4个儿子,他们都成家后,一起在江安建起了这栋4层楼的房子,婆婆把豆腐角技艺传给了儿媳妇,每天,妯娌三人埋头在门口包豆腐角,上锅炸熟,再到食品公司门口卖。
我来到她们家时,刚好她们在包豆腐角,切口,放馅……动作如行云流水。她们笑着让我试试,我把馅料塞进去,左右封不上口,干着急。
炸豆腐更讲究火候,火太猛,豆腐角会焦黄;火候不够,豆腐角则会烂开。
炸好的豆腐角,还要包一层粉皮。恩平的粉皮又薄又劲道,沾上炒香的盐末、香油、芝麻,再包上一块豆腐角,一口咬下去,满嘴香。
每天下午3点,只要你路过恩平食品公司门口,那排好几行队的小摊,便是江安豆腐角,是家乡美食地标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