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的南方,闷热经过一夜沉淀,往往会在次日清晨虫鸣鸟声中渐渐消逝。在蓬江区白沙大道西37号的陈白沙纪念馆内,一群身着汉服的学生围坐在陈白沙像周围,大声朗读“仲尼不寝终夜思,圣贤事业勤而已”等白沙名句,唤醒新的一天。
500多年前,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世人尊称为“白沙先生”)在江门白沙村经过十年“静坐”收获“自得之学”,提出“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学贵自得,学贵知疑”,被称为“江门学派”。这一学说被认为开启了明朝心学,陈白沙也被后人看作是陆九渊和王阳明之间承前启后的心学宗师,成为岭南地区“从祀”孔庙唯一一人。
“白沙先生一心研究哲理,以兴学育才为务,再加上其真儒复出的声名远播,四方学者纷纷前来要求执弟子之礼,入学受教,其弟子有百人之众。”江门市陈白沙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兴邦说。
走进陈白沙祠,浸染蔚然文风,沐浴氤氲书香,我们发现,从“以兴学育才为务”到“人才倍增”工程,白沙思想已被激活唤醒,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郭永乐
教化育人 江门山水成白沙先生的“活教材”
陈白沙纪念馆是一座以明代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庭院式纪念馆,主体建筑为建成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陈白沙祠,浓缩了白沙先生艺术、教育、儒学等生平成就,成为江门乃至周边地区民众了解国学文化的窗口。
回溯历史,明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陈献章出生于新会都会村(今新会区都会村),10岁时举家迁至江门白沙村(今蓬江区白沙街道)。根据岭南心学研究会荣誉会长黄明同所著《白沙真儒》描述,陈献章一生主要时光都在江门度过。
在陈白沙纪念馆大门两边,镌刻着一副对联:“哲理绍程朱,紫水黄云兴邑里;真如传孔孟,光风霁月耀江门”,高度赞扬了陈白沙先生将程朱理学发扬光大,为江门增光添彩。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陈白沙铜像,前有其弟子湛若水题写的“千秋仰止”四字,颂扬白沙先生的高德盛名,也寄托着弟子对其师的怀念。
穿过白沙铜像,径直走去,便进入陈白沙先生的宗祠。走入门堂,抬头即见名为“圣代真儒”“江门正派”的牌匾,表明陈白沙先生的文化地位。对于陈献章开创的“白沙心学”,后世评价甚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评价:“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同为江门人的学者梁启超也认为,“白沙心境与自然契合……其自处永远是一种鸢飞鱼跃、光风霁月的景象,人格是高尚极了,感化力伟大极了”。
在祠堂内,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陈白沙先生或是其师、其徒、其乡人的书法作品,徜徉其中,可以感受到岭南儒教之风。
距离陈白沙祠2公里之外的钓台故址,彰显着陈献章晚年的一大功绩:教化育人。“明朝成化年间,白沙先生再次进京应试,但又一次落第。面对残酷现实,他绝仕返乡,在侍奉母亲的同时,致力于教学。”今年75岁的刘兴邦说。作为五邑大学退休教授的他,一直以来对白沙先生怀着崇敬之情。
据《白沙真儒》描述,陈献章的教学风格独特,常与弟子门人流连于江门的山水之间,结伴同游,作诗吟唱。“江门诗景年年是,每到春来诗便多”,在赋诗、吟诗过程中,陈献章潜移默化地“诗教”,在自然景观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弟子思考、感悟,从而“自得”。《云潭记》曾记载,陈献章领着弟子周镐及其子周京登上新会圭峰山,在绿护屏席地而坐,趁着诗酒,从天空中的云引申出宇宙万物的变化,上了一堂生动的“户外拓展课程”。圭峰山麓、蓬江钓台成了陈献章讲学的“课堂”,江门的山水成了他的“活教材”。
同时,白沙先生还特别提倡“私学”,并身体力行。除了钓台外,碧玉楼、小庐山等都是他所办的“私学”。值得一提的是,钓台更成为白沙先生学术、学派衣钵传承的象征。他写给高徒湛若水的《江门钓濑与湛民泽收管》中,特意加上按语:“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亦病夫(陈献章自称)之衣钵也。兹以付民泽(湛若水曾用的字)。”
陈献章一生不分贵贱、有教无类,弟子众多。据学者阮榕龄编撰的《白沙门人考》,陈献章门下姓名、籍贯明晰的弟子多达170人,还有姓名、籍贯未知的10人。其中弟子湛若水、陈庸、林光、张诩等均为一时人杰。
延续文脉
深入实施“人才倍增”工程
作为中华大地上鲜活的遗存,一方祠堂的价值永恒印刻在历史时空中。回溯陈白沙祠的历史,我们能够窥见怎样的文脉传承?
刘兴邦认为,陈白沙祠是白沙心学的文化符号和标志,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包含了白沙心学的基本精神,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白沙先生“以兴学育才为务”的教育思想,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白沙印记,见证了江门人尚学仰贤的地域传统。耳濡目染,江门无形中承继了不少白沙思想。江门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统筹推进13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优化提升“人才倍增”工程,深入实施“人才倍增”工程十条措施和重点人才队伍高质量自主培养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上半年新增各类人才5.41万人,增长6.12%。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究其原因,我们自带的崇文、尚学、重教的基因是牢固的支撑。斯人虽已远去,白沙先生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江门城市的文化肌理中。”刘兴邦认为,“人才倍增”工程和白沙先生的“以兴学育才为务”教育思想,有着一脉相承之处。
古有白沙先生崇文重教、桃李满门,而今放眼侨乡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才把目光投向江门、选择江门、扎根江门。不少江门籍青年才俊纷纷回到家乡,宋艺航博士就是其中之一。“江门既有科研沃土,又有贴心的人才服务,住房补贴、生活补贴、健康体检等一应俱全。在这里,人才可以兼顾事业和家庭。”他说。
江门绵延千年的文脉结出了丰硕果实。截至目前,祖籍或出生于江门的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4人,在全国名列前茅,位居广东第一。其中包括陈垣、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等著名院士,涉及人文社科、物理动力、生物化学、医药卫生等多个学科领域。
当前,江门充分发挥江门籍院士人数多和现有院士工作站的优势,推动本土科技创新发展,目前已与国内外五邑籍院士建立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同时,全市已建成院士工作站10多家,与15名海内外院士及其团队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五邑大学更是成功引进了涂永强等4个院士团队。
以深厚的人文底蕴激活城市发展动力,江门通过打好“院士牌”,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勇攀高质量发展新高峰,创新正在转变为生产力。
岁月悠悠,历经500多年历程,在寒来暑往中,陈白沙祠那历经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并不因时代变迁而消逝。今日之江门,随着“人才倍增”工程的深入实施,正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积极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