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感染肺炎支原体,今年特别多
改“斜”归正要及时
可能患上多囊卵巢综合征
我市进入登革热高发流行季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3 年 8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进入登革热高发流行季
市疾控中心提醒:日常要防蚊灭蚊,出国游要做好防护
工作人员指导市民开展灭蚊工作。
疾控人员开展白纹伊蚊密度监测。

    每年的8—10月是我市登革热的高发流行季。近日,记者从江门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根据历年媒介伊蚊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我市已经进入登革热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期。近期,我市曾出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为出境旅游返回人员,周边地市亦有报告多起本地登革热病例,我市登革热防控形势面临考验。

    江门市疾控中心提醒,时值暑假,市民外出旅游活动频繁,进出本市的流动人员大幅增加,提高了登革热传播的可能性。登革热防控形势需要高度关注,市民也要做好相应防控准备。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江疾宣

    登革热主要由伊蚊传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疾病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叮咬传播,在我市主要由白纹伊蚊传播。

    当伊蚊叮咬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登革病毒会随着血液进入伊蚊体内,经8—10天的增殖后获得感染力,当伊蚊再次叮咬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染给下一个人,被感染后经3—15天的潜伏期便可能发病,感染后不发病的人就被称为隐性感染者。

    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所副主任医师李万兴表示,白纹伊蚊的活动高峰为早晨日出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室外环境下,白纹伊蚊最喜欢待在阴暗潮湿、有积水的大树树荫底下。在室内,绿化盆栽和卫生间等潮湿区域,另外,床头夹缝、天花板和暗色家具等阴暗角落也是白纹伊蚊常见的藏身之处。

    目前,登革热治疗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没有疫苗可以接种,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为5—9天。

    感染后,早期症状以高热为主,短时间内可达39℃—40℃,同时伴有头疼、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发病后2—5天在颈部、四肢及面部出现皮疹,半数病例有出血表现,严重者可诱发器官大出血并引发休克等症状。二次感染患者,老人、孕妇或婴幼儿,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易发展为重症。

    出境游要做好防护

    目前正值暑假,市民外出旅游频繁,登革热感染和传播的风险增加。今年以来,广州已经出现多例输入型登革热患者,多数有登革热流行区的旅居史,深圳也有一男子出国游后患上登革热。出外游玩时,防护不可缺。

    李万兴提醒,出境游之前,需要留意当地登革热疫情进展情况,特别是孟加拉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最新登革热疫情情况。

    出发前,市民要准备好相应防护物品,包括准备浅色长袖衣裤和驱蚊液等;选择有纱门、纱窗的酒店入住,入住后要注意关闭房间防蚊纱窗及使用灭蚊片;外出游玩期间,尽量不要在植被茂盛、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长时间逗留。

    出国旅游回来,特别是从有登革热疫情流行地区回来后,如果两周内有发热或伴有头痛、眼球痛、肌肉关节痛、四肢出血点皮疹等症状,就要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登革热疫区旅游史。

    防蚊灭蚊是主要预防手段

    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李万兴介绍,日常的登革热预防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清理蚊虫孳生地。蚊子需要在有积水的地方产卵,因此清除积水是减少蚊子孳生的关键。要改善居家室内外卫生环境,清除积水,彻底清理蚊虫孳生地;建议定期清理周边环境积水,定期更换家庭内花盆托、花瓶和储水容器内的积水,倾倒闲置积水容器,防止蚊虫孳生。

    二是避免蚊子叮咬。去公园等树多、草丛多、水面多的地方尽量穿浅色的长袖上衣及长裤,使用驱蚊液,避免长时间停留在阴暗潮湿有积水的植物附近;尽量不在蚊子活动的高峰时段在树丛、草地、垃圾桶旁逗留。

    三是家居防蚊。家中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物理防蚊装备,适当使用蚊香灭蚊剂。

    如果住所周围有人或家里有人感染了登革热,首先要做好室内外及周边环境蚊媒孳生地清理工作,彻底清理家庭卫生死角,清除各种积水;注意个人居家防护,包括使用防蚊纱门纱窗,使用蚊香、灭蚊液和电蚊拍等方法杀灭家中成蚊,睡觉时候使用蚊帐;外出期间注意穿长袖浅色衣裤和使用驱蚊液,避免蚊虫叮咬。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