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如期而至,阿元(化名)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正式成为五邑大学大一新生。作为一名在市社会福利院里长大的孤儿,一路走来,他感触良多,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便感慨道:“没有你们(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帮助,我不能这样子。”
阿元只是我市民政部门持续优化养育服务、护航困境儿童成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门市民政局将市社会福利院(市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市福利院”)作为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推动实现全市困境儿童集中养育,取得良好成效。
据了解,近年来,市福利院共有75名困境儿童就读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困境儿童应教尽教、充分发展。其中一名困境儿童于2020年考取广东财经大学;一名困境儿童在2022年省第九届残运会中荣获铅球组和跳远组两枚金牌;而阿元则在2023年高考中以超出本科线100分的成绩被五邑大学录取。
9月4日,阿元走进了大学校园,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福利院的“阿元”健康成长,获取佳绩。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通讯员 刘润池 骆慧晶
体贴关怀 过得好也学得多
阿元记得,在福利院里,有和蔼善良的“妈妈”,有谆谆教导的“妈妈”,有善于倾听的“妈妈”。而且他高兴地发现,近年来,“妈妈”们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这让他为在福利院里生活的弟弟妹妹们感到开心。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联合财政部门,每年落实集中养育孤弃儿童护理人员工作经费,推动增配工作人员10名,提升院内儿童康复治疗服务能力,增强照护养育人才保障。同时,市民政部门成功争取上级福利彩票公益金630万元和本地慈善资金300万元,支持实施市福利院儿童康复楼升级改造工程建设,综合考虑孤弃儿童生活照料、心理发展、康复矫治、特殊教育、技能训练、就业培训等多维度服务需求,进一步优化院内困境儿童生活环境,完善设施设备,为困境儿童提供更舒适的生活条件。
“我们最近参加了研学,很好玩,还学到好多东西。”暑假末,市福利院的小朋友向记者炫耀道。近年来,我市借力社会网络支持,丰富儿童生活体验,在提升身体素质方面,孩子们有专业体能训练课程、感统训练课程等;在增长阅历,丰富知识方面,积极举办红色研学、文化体验等外出研学活动,提升困境儿童自我发展能力,丰富困境儿童社会融合体验,切实增强困境儿童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材施教 教得好也学得好
进入市福利院后,阿元先后在滘北小学和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就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考进了培英高中献章班,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五邑大学。
其实并不止阿元如此,市福利院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院内课后学习教辅,组织普通学童开展“晚7点”集体自修活动,由教师坐班辅导为儿童答疑解惑。周末与院外师生开展“助学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邀请校外师生到院协助辅导儿童学习,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积极搭建与校内教师良好沟通机制,积极参加家长会,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了解儿童在校情况。
同时,市福利院经常组织开展“书香福利院”系列活动;与市图书馆对接“书香旅图”“图书进院”等活动;开展我的“悦读时间”等活动项目,为院内儿童链接课外阅读资源、创造阅读交流机会,营造院内浓厚阅读学习氛围,培育儿童阅读习惯,推动提高其综合素质。
除了学习外,挖掘兴趣爱好、促进福利院孩子的个人发展也从未落下。市福利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素质教育计划,链接社会资源邀请专业艺术教培机构送教上门,让院内儿童参与书法、陶艺、美术、钢琴等艺术课程,提高儿童艺术文化素养;开展篮球、羽毛球等集体项目运动,进一步增强儿童身体素质。
一起加油 让孩子融入社会
在市福利院,还有一群特别的孩子,他们或失去了视力,或听力不太好……不一而足。市福利院与这些孩子一起加油,让孩子们走进校园、融入社会。
“由江海区教育局与市福利院在院内合作共建江海区特殊教育学校,为院内低龄困境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并设置图书资料室、康复训练室、科技体验室、家政服务训练室等9个教育功能场室,让儿童们在院内即可接受优质教育,方便高效。”市社会福利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我市民政部门也助力福利院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各类活动,促进困境儿童社会化教育,包括江门市慈善会开展“慈善项目联盟”活动为市福利院链接心理辅导、户外拓展等公益服务资源,与市红十字会联合开展“安全伴我行 你我共成长”生命安全体验活动、与市图书馆联合开展“走进图书馆 书海任我游”图书馆活动日活动,定期开展面向困境儿童的绘本阅读课以及“儿童心向党,职业初体验”大型职业体验活动等,不断提升院内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度,促进困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福利院孩子的就业也同样受到关注,目前有6名困境儿童成年后被聘为特教老师和文员。市福利院积极开展大龄院内儿童职业规划类活动,及早为大龄困境儿童提供职业就业指导,“前移”社会融入服务,将院内现有资源与儿童多元需求相衔接,为大龄困境儿童更好地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解决其人际支持网络薄弱的问题。如为大龄困境孩子提供岗前实践机会,安排开展行政助理、后勤人员、儿童看护、教师助理等岗位锻炼,并由特教老师以“同路人”身份开展社会适应性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协助困境儿童确定未来职业方向和工作目标,为步入社会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