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受邀到新会区古井镇竹乔龙村调研,了解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情况。该村负责人介绍说,竹乔龙村是薛社普院士的故乡。薛社普1917年出生在竹湾村(竹乔龙村的一条自然村),在古井小学完成学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其后,竹乔龙村负责人带我们去薛社普院士故居参观。笔者在故居发现,虽然故居保存较为完好,但周边并没有任何标识指示,如果不是有人带我们去,平常人根本不会知道竹乔龙村竟然隐藏着这样一颗“珍珠”。笔者本来还打算进故居看看,但由于看守该房子的薛社普院士的远房亲戚始终无法打开门锁,只能留待下次再来寻访。
江门被称为院士之乡,祖籍江门的院士多达34位,但据笔者了解,真正在江门本地出生的院士数量并不算特别多。这些院士在江门的故居,被保护得比较好的要算位于石头村的院士故居。该村出了陈垣、陈灏珠两位院士,其中陈垣故居是省文保单位,故居前立有陈垣的塑像。陈灏珠出生在香港,在石头村的房子算是其祖居,另外其故乡潮连还在当地的学校树立了陈灏珠铜像来纪念他。
我市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对34位江门籍院士更是大力宣传,并在市中心命名了全国首条院士路,在道路两旁修建塑像。但对于更具有保护价值的院士故居资源,目前的保护力度仍要进一步加强,像薛社普院士故居这样宝贵的资源,有必要增加更多的保护措施。笔者认为,利用好院士资源,既有利于带动乡村振兴,又可以让其成为教育下一代的生动教材,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为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好好盘算一下江门境内的“院士资源”。如果是故居,应该争取将其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并利用周边环境,设置纪念标识,陈列介绍院士生平的展览;如果是祖居,也要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有条件的可开展相应的宣传展示。文广旅体部门则可以利用这样的资源开发旅游线路,开展研学游、夏令营等活动。另外,在当地的学校,也要将院士故事开发为校本德育教材。笔者所在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该校旁边是革命烈士李少石故居,学校利用这一资源将李少石事迹编排为话剧,让学生去排练、表演,产生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乡村学校可能没有这样的能力,但完全可以以现成的资源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学校申报各类课题,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 宋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