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首都遇见侨乡·广东江门主题月”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为首都观众奉上“侨味儿”浓郁的文化大餐。
这是继两年前五邑侨批(银信)走进北京后,又一次高规格的专题展览。跨越千里,江门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高端平台、高水平联动,站在“两个结合”的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共同推动侨乡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推出两个专题展览和一部华侨题材电影
“在首都遇见侨乡”主题月活动是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我国传统侨乡历史文化的传播展示为主题策划的品牌活动,首次主题月活动集中聚焦江门侨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江门因此成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办侨乡文化主题月活动的首个合作城市。
“在首都遇见侨乡·广东江门主题月”推出两个专题展览和一部华侨题材电影,以“两展一影”的形式,展示新时代江门侨文化“双创”成果,即“侨·梁——梁启超与近代华侨华人”展览、“侨批中的党史——江门侨批活化研究成果展”,江门首部原创华侨题材电影《故园飘梦》首映和入藏仪式。
“梁启超与近代华侨华人”展览讲述了梁启超在海外各国考察时,支持海外侨胞兴办华文学校、发行华文报刊的经历。展览分为“梁启超的海外足迹”“梁启超与华文报刊”“梁启超与华文学校”“梁启超家族中的华侨华人”四个部分,集合了来自北京、天津、江门等地梁启超纪念馆、故居和涉侨博物馆的百余件珍贵文物、书籍、实物展品、图片、视频资料等,为传承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启超文化提供新视角。
“太有感觉了!”站在华侨海外漂泊的老照片前,北京五邑联谊会顾问、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的孙女司徒月桂触动颇深,“华侨华人不畏艰辛,任劳任怨,为祖国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他们的家国情让人动容”。
“梁启超与华文学校”展区内,一本《日本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八十周年纪念刊》吸引观众驻足,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是梁启超在日本期间参与创办的三所华侨学校之一。“我曾去过那儿参观,如今学校仍坚守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培养了很多华侨华人子女。”北京五邑联谊会副会长、梁启超孙女、梁思礼之女梁红表示,祖父在生活中很重视家庭教育,他教育子女们,无论是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好,首先是要做人。
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在梁红看来,此次展览形式和内容均有创新,非常新颖,“关于祖父的生平和他对华侨研究的贡献在京展出,意义深刻。要通过展览让人们读懂历史,把华侨华人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让侨后代接过‘接力棒’,展现新一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走进“侨批中的党史——江门侨批活化研究成果展”,仿佛亲历江门百年侨史。展陈分为“世界记忆名录——侨批档案”“侨批中看党史”“创新活化成果”三部分,展示了江门深挖侨批文化内涵,以时代化的视角讲好侨批故事,用潮流化的包装让侨批展现时代魅力,梳理形成江门侨批活化“攻略”的系列成果。
加拿大华侨梁葆常1949年给妻子的侨批、印尼华侨陈金秀1953年给大哥大嫂的侨批、旅美华侨许大满1959年给子女的侨批……一张张泛黄的纸片跨越山河而来、穿越历史风云,讲述着一段段动人往事,寄托着一片片赤子深情。
“美堂奔走革命六十余年,深信民主政治必须实现。”这是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写于1948年的侨批中的内容。司徒月桂在爷爷的侨批前久久驻足,她感慨道:“爷爷一生心念祖国,他常常说‘没有国就没有家,有国才有家’,爷爷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的,通过爷爷的言传身教,后辈们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活动以“展览+影片”“史料+文创”“平面+互动”相结合,全景式、多维度地展示侨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逻辑脉络,多角度、多形式地展现华侨华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广泛凝聚起侨心侨智侨力。
《故园飘梦》拷贝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月亮弯弯照九州,有人欢乐有人愁,有人发财还乡井,有人离家外漂流……”开幕式上,江门和江门首部原创华侨题材电影《故园飘梦》制作方共同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故园飘梦》电影拷贝和签名海报,江门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电影道具——飘色服装和剧照。
《故园飘梦》由李伟年编导,香港台山同乡总会等社团资助,是一部江门人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电影,在台山取景拍摄。该片讲述了一位老华侨带着自己的孙子回到故乡寻根的故事,以他的回忆之旅来展现一个华侨家庭的百年兴衰的故事。
“飘”是整部电影的关键词。“‘飘’体现的是一种独特的侨乡文化,对于海内外华侨来说,它不仅是身体的漂泊,更是精神的漂泊,有着血液里乡愁的共鸣,留守家乡的亲人在心灵情感的‘飘’与离乡别井者身体心灵的‘飘’相互交织,渲染出早期华侨家庭生活的艰苦底色。”李伟年表示。
作为江门出品的首部原创院线电影,《故园飘梦》填补了多年来华侨题材电影的空白,原汁原味展现了江门的侨乡民俗文化。影片还融入了台山“排球之乡”的历史,以及当地的特色建筑和美食等,在大银幕上展现江门侨乡景观和文化之美。
在李伟年看来,如今我们再现早期华侨的漂泊史,是回望,更是传承。“我创作这个电影,是想以一种更被人接受和认知的方式,让大家了解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了解我们的家乡和祖国,更好地传播华侨文化、承传华侨精神,不断增强海内外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凝聚海内外华人的家国情怀。”
电影是民族的文化名片。江门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江门影视文化深厚,独特的侨乡风情和华侨文化已为过百部电影拍摄制作提供了“天然影棚”,孕育出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等名家。《故园飘梦》的影片拷贝能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所收藏,这是对江门持续推动侨乡题材影视文化发展成果的肯定。
共同推动侨乡文脉延续
在今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首都遇见侨乡’,是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经过一段时间策划筹备所呈现出来的成果。”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表示,“我们计划打造一个全国侨乡在首都宣传展示自己的平台,长期以来与江门有着良好的合作互动,而江门也非常重视华侨文化‘双创’成果在京宣传展示,双方心意契合、双向奔赴,所以将江门作为系列活动的首站”。
以史明智,鉴往知来。宁一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希望通过联合传统侨乡的宣传、统战、侨务部门,发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地缘优势和平台作用,串联起特色鲜明的华侨博物馆、华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涉侨文化研究机构,集中展现各地对华侨历史文化“双创”成果,集中展示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华侨历史与侨乡文化。
“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与江门的合作,不仅把江门侨乡文化请到首都北京来展示,更要吸引更多的全国涉侨博物馆和文化机构,走进江门了解华人华侨的历史文化。”宁一透露,今年10月底,来自全国40家华侨博物馆的负责人将齐聚江门,共同探讨新时代涉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思路。
从“侨都”到“首都”,江门为弘扬侨批文化迈出从容且坚实的一步,也让世界看到华侨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江门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为目标,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实施宣传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江门侨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江门在全国首创研究“侨批中的党史”,举办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因推出十多部华侨题材的文艺作品被专家、媒体评价为“江门戏剧现象”。
特别是“侨批中的党史”挖掘行动,用全新视角包装推出的16期“侨批中的党史”融媒体产品,阅读量超过650万人次,被认为是“为侨批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为党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独具侨乡魅力的江门,文化底蕴深厚,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我们期待,此次系列活动将更好联结广大华侨华人乡情乡谊,期待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继续深入合作,优势互补,合力推动华侨文史资源的深入发掘,促进文化交流,延续侨乡文脉,实现华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表示。
(文/图 张婧媛 陈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