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污点。”这是连日来多次登上微博、百度热搜榜的一则标题。
据《法治日报》报道,即将从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毕业的求职者李敏(化名)由于本科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高校,连续被几家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遭遇了“第一学历”歧视,引发关注和讨论。
毕业生遭受“第一学历”歧视并非新鲜事,早在2021年,“北大教授胡俊‘第一学历’被本科生‘质疑’事件”就受到广泛关注,而随着2023年大学生秋招(秋季校园招聘,每年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大规模招聘活动)的持续进行,“第一学历”歧视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江门大学毕业生在“秋招”中有遭遇“第一学历”歧视吗?“第一学历”能代表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吗?“第一学历”不占优势的毕业生如何调整心态和发展方向?……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毕业生遭遇“第一学历”歧视
何为“第一学历”?其实教育部早在2021年就明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第一学历”这个概念。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并不认可“第一学历”的说法,但记者在对多家企业以及市民的采访中发现,“第一学历”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第一学历”通常指学生通过高考取得的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历,“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是“双一流”“985”还是“211”,都决定着其“含金量”。
2023年秋招正在进行当中,我市大学生是否有遭遇到“第一学历”歧视?连日来,记者通过我市多个高中校友会联系上了8位本科生(通过专升本实现)和研究生,其中有4位表示,有遭遇过。
在江门长大的咏琴本科毕业于省内一所民办高校,目前是广东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秋招以来,她参加了省内6家企业的面试和笔试,她表示,有1家企业的HR明确表示,她的本科学历不符合招聘要求,有一家企业的HR详细询问了她的本科学校后,态度发生了转变,另外4家企业没有询问她的“第一学历”。
咏琴坦言,高考是她心中难以迈过去的坎。“我当年高考发挥得并不好,没能考上理想中的广东财经大学,但幸运的是,我没有放弃,最终考上该校的研究生,原本以为自己已实现逆袭,但经过这轮秋招后,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采访中,咏琴既无奈,也十分疑惑,自己是通过公开统一的方式成功考研,真材实料,为何在企业HR的眼里会变成可以无视的经历。
另外一位在江门长大的学生泽旭目前是肇庆学院的本科在读学生,一年多之前,他通过全省专升本考试考上肇庆学院,圆了自己的全日制本科梦,但参加秋招后,他受到了不少打击。“有几家企业,我跟几位同学一起投了简历,但他们都获得了面试机会,唯独我没有,后来我忍不住致电企业,获知原因是自己的‘第一学历’是大专,不符合要求。”泽旭告诉记者。
“一年多之前,我可是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专升本考试,现在为什么一点机会都不给我?”泽旭反问道:“面试机会都不给,这样的话,我的本科是不是用不上了?这是企业对高考以外一切考试的不尊重。”
江门市智通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李志波从事人力资源专业工作近20年,与数百家大型企业建立过人力资源合作关系,他表示,确实会有一些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HR和相关负责人,存在“高考情结”“名校情结”,较为看重毕业生的“第一学历”。
“第一学历”与毕业生能力并无直接联系
用人单位开展招聘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显然是招到专业能力强,与岗位适配度高的人,毕业生的“第一学历”与这两者之间有直接联系吗?
李志波表示,根据近年企业的总体反馈以及面向企业进行的用人情况调查结果来看,员工的“第一学历”和其专业能力、岗位适配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很多大型企业核心岗位人员的“第一学历”也并不耀眼。“员工所展现的专业能力如何,与其所在的职位、面对的机遇、个人职业态度等众多因素有关,简单通过‘第一学历’无法判断,这是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李志波说。
为了进一步验证“第一学历”与专业能力之间的联系,记者还采访了五邑大学多位研究生导师,他们都有丰富的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教学经验,任教过大量“第一学历”不尽相同的学生。
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院长、教授罗坚义告诉记者,他所带的研究生中,大多“第一学历”比较一般,但这些学生普遍很努力,他也一直坚信,能通过淘汰率较高研究生考试的学生,都具备良好的意志力和执行力。“因此我非常愿意给他们机会,让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去到更高的平台,实现科研成果和学历的进一步提升,实现逆袭,近年来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我认为学生的‘第一学历’与其专业能力不存在必然联系。”罗坚义如是说。
五邑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樊建锋认为:“‘第一学历’仅仅是判断一个人专业能力的一个信号而已,但人是具有多面性的,仅仅根据一个信号判断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并不可取。”
樊建锋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观察还发现,“第一学历”非但不是污点,反而可能是亮点。因为,这意味着这些曾经失利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新一轮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更优秀学校的研究生。这种坚韧的品质,其实也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
显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很难证明毕业生的“第一学历”与其专业能力存在必然联系,就业市场的“第一学历”歧视现象为何存在?李志波认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就业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用人单位拥有充分的选择权,一些热门单位在一个招聘季收到的求职简历数量是庞大的,尽管企业明白,“第一学历”与专业能力并不能画等号,但依照学历甚至是“第一学历”筛选仍然是最高效的首选方式。
高新区一家大型企业的HR李女士表示:“人力资源行业十分明确,高考是目前国内最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从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在智力、自律性、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保障,加上应届毕业生没有任何工作履历可以评估,‘第一学历’就成为了重点评估的一个方面。”
毕业生无需把就业市场“妖魔化”
面对客观存在的“第一学历”歧视现象,社会各界如何合力破局?樊建锋希望,本土主流媒体、政务平台,可有针对性做更多正面宣传,引导舆论,让更多用人单位认识到“第一学历”不是一个人的全部,明白学历只能相当程度地反映一个人的智力部分,情商、逆商、忠诚等其实更为重要。
为了彻底扭转“唯名校”“唯学历”问题,《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并且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针对‘第一学历’歧视现象,相关劳动监管部门可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加大监管以及惩处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璐斯说。
“第一学历”不占优势的毕业生如何调整心态和发展方向?张璐斯认为,毕业生首先不要把就业市场“妖魔化”,要明白“第一学历”歧视并不是普遍现象。不能过于关注那些自身无法改变的事情,可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或社会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开阔眼界,这些同样可以证明自身实力,当有机会被“看见”时,也能为自己拿出漂亮的证明。
樊建锋认为:“毕业生要明白,用人单位就是你的‘客户’,他们需要用高效的方法来筛选所需人才。用人单位看重‘第一学历’并不是他们只看重你的智力,而是他们没有更多信号来判断你的能力、情商、逆商、忠诚等这些更隐形但又更重要的东西,因此要学会思考如何让你的‘无形’有形化,正所谓‘成人才能达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