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的小朋友能做什么?江华小学一、二年级的同学们叠衣服、做饭、打扫都能行。野炊进校园,荷塘镇禾冈小学的“红领巾”们买菜、生火、做饭,“厨神争霸”比试厨艺。金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有的学校在劳动基地采摘蔬果享受丰收喜悦,有的学校种下新种子期待来年的收成……9月至今,劳动教育也跟上了开学的脚步,学生们开启了“劳动模式”。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2020年,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细化了有关要求,加强了专业指导。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于秋季新学期开始,劳动教育升级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
而劳动教育如何真正落到实处,是一道现实考题。学生的劳动观念如何转变?劳动教育如何持久进行形成常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这都是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独立成课”,至今也有一年时间了,我市各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如何?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和走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翠玲
调查
近四成受访者表示存在“代劳”行为
家长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怎么看?近日,本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借助“青苹果校园”微信公众号、学校班群等,向多所学校发放了“劳动教育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8份。
其中,据受访者的了解,“孩子在学校进行的劳动教育有哪些类别”这一多选问题中,种菜、打扫、手工(如制作小布偶、废品重新利用等)均有人选择,选择打扫的人数最多,占比50.17%,种菜和手工类的占比分别为17.45%和32.38%。在“孩子在家会参加哪些劳动”这一问题中,选择打扫的人数依然最多,占比69%,而选择做饭和洗衣服的则相对较少,占比分别为20.06%和10.94%。
学校开设的劳动课是否充足?调查问卷显示,受访者选择充足或不充足的人数大抵相当,分别为53.96%和46.34%。恩平市恩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学生陈奕欣的家长认为,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充足,会不定期开展校园大扫除、家务劳动教育、爱绿护绿活动,还有每天的班级劳动等。
去年,劳动课程“独立成课”后,孩子是否变得更加热爱劳动?有73.48%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劳动都变得积极了”,26.52%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和以前一样不怎么爱劳动”。开平祥龙学校学生家长梁武玲就表示,孩子在家会拖地、扫地、擦桌子等。“在学校和家庭有意识的培养下,孩子的劳动意识比较强烈,也更加热爱劳动了。”梁武玲说。
而对于“孩子的劳动作业,您有代劳过吗”这一问题,39.94%的家长表示曾有,60.07%的家长表示没有。记者采访了城区内学校的部分家长,他们中有的表示,孩子的劳动作业,如手工、家务劳动等,有些是由家长代劳完成的,也偶有“摆拍”。“比如假期的劳动登记表,其实很难每天都按要求完成。”新会区一小学学生家长陈女士说。台山市培正小学教师梁翠芳认为,劳动作业家长代劳的情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明确劳动作业的目的和意义,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劳动教育与成绩无关,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升学和就业,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社会也应该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尊重劳动,认识到劳动者的贡献和价值。”梁翠芳说。
阻力
部分学校师资、场地相对短缺
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阻力。
首先是受场地的限制。不少小学和初中教学面积不大,如蓬江区老城区一些校龄长的学校,学校建筑规模本就小;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场地也略显不足。而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开拓新的劳动基地,显得“捉襟见肘”。
再者,则是资金问题。劳动基地的建设需要资金,这也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难题。蓬江城区的一名副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有意开辟一块劳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可是碍于资金还没到位,所以暂时只能通过其他渠道开展劳动教育。
此外,在受访的教师中,也有部分教师表示,专业师资相对缺乏。“学校劳动教育的推进需要具备丰富的劳动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现在学校的教师队伍逐渐趋于年轻化,部分并不了解专业的劳动知识,也缺乏劳动经验。”鹤山市一名小学教师说。新会区一名小学教师则表示,学校负责劳动教育的大多是班主任,平时既要上课,也要处理班务,再加上带领学生参加劳动,会有些力不从心。
典型
跨学科探索“全劳动”的新途径
要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应对开展劳动教育师资、场地相对短缺的问题,不少学校给出的答案是:跨学科探索“全劳动”的新途径。
自制农场篱笆(融合数学学科)、搭建丛林飞鼠乐园(融合科学学科)、制作创意盆栽(融合美术学科),研究花生、水稻对比试验田(融合语文学科等)……蓬江区里仁小学不仅让学生们真刀真枪干劳动,更致力于结合科学实践、创新应用。“跨学科的融合,老师们根据实际课程和工作量的需要组织开展相关课程,既不影响主课教学,更能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解决真实问题。”里仁小学校长万川说。
在鹤山市振华学校,则开设了三方面的课程:生活技能培训课堂、劳动种植课和烹饪课。其中,烹饪课上既有结合地方特色的江西炒米粉、广西艾糍粑、广东白水角等特色小吃教学,也有番茄炒鸡蛋、尖椒炒牛肉等家常菜的培训,烹饪课每周开设一次,每次的菜品不同。
新会区崖门镇三村小学位于崖门镇甜水村,利用地理优势,学校邀请专家传授种植甜水萝卜的技巧,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整地、播种、管理、收获,还编写了种植甜水萝卜的校本教材。该校还会开展研学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甜水村萝卜种植基地,通过亲身感受、采访种植萝卜的乡亲,学习种植萝卜的技能,了解甜水萝卜种植基地建设发展情况等。“在种植课程中,我们以劳动课、思政课、语文课、综合与实践等跨学科形式开展劳动,让学生感悟劳动的价值意义。”新会区崖门镇三村小学教师钟小英说。
从全市层面来看,借着劳动课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的“东风”,我市正以创建劳动教育品牌为抓手推动劳动教育高位发展、特色发展。5月,我市开展“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美好生活”2023年江门市中小学劳动周主题教育;同月举办“关爱特殊儿童 让爱洒满人间”江门市中小学劳动周劳动教育成果展暨助残日慈善义卖活动,活动共有26所学校近800名学生参加,筹得善款16011.33元,汇入江门市慈善会“杜鹃花基金”,用于开展助残、扶贫等公益服务;5月19日举办“悦(粤)”菜擂台助成长——江门市第一届“李锦记杯”中小学烹饪技能大赛,全市30支队伍齐聚比赛现场,摆下“悦(粤)”菜擂台,厨艺高手自信过招,展现扎实的劳动技能。此外,2023年,我市创建了26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创新
“清单式”劳动有意思更有意义
跨学科融合开展劳动教育,是推进劳动教育走深走实的一大途径。而今年,市教育局还开辟了一条“新赛道”——开展学校劳动清单征集活动,通过一校一清单落地,让各学校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展劳动教育,“清单式”劳动,让劳动教育有意思,更有意义。据了解,目前,征集活动已收到约180份学校申报的劳动清单,后续还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这样富有童趣又活泼的开栏语,配有可爱的漫画任务图,是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一小学的劳动教育清单。该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制定不同的劳动清单。一年级要做到清洗红领巾、饭前摆碗筷等;二年级要学会待客和做客礼仪、分辨电器的开关状态等;三年级要学会做饭、种植、洗衣服等;四年级要学习怎样当家、做志愿小导游等;五年级要学习自助取款、保养电冰箱等;六年级要学习煲排骨汤、电扇清洗安装等。部分任务还配有视频二维码教学。每学期的劳动清单还要为自己的劳动表现打分,包括劳动态度、参与过程、实际操作、劳动技能等。
与小学活泼生动的劳动清单相比,中学的劳动清单则显得简洁明了。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以表格的形式,按不同年级设置了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三个劳动项目。各年级有相同任务,如家庭劳动项目要求学生在母亲节这天角色互换,体验妈妈家务劳动的一天,并把自己的劳动体验写出一封书信送给妈妈。在社会劳动项目中,各年级的劳动体验各有不同,高一年级倡导以“争做社区小主人”进行职业体验,如售货员、服务员、保洁员等;高二年级要求参观本区企业,进行职业岗位体验;高三年级则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求学生参加校园周边环境清洁和共享单车整理志愿活动。
养护绿植、包饺子、志愿服务、种植经验交流、“废品回收”实践活动、“春节送祝福进社区”实践活动……开平市第七中学的劳动清单变成了“收获账单”,同学们纷纷晒出自己的劳动成果。该校以学校、家庭、社会为阵地,以寒暑假、传统节日、国庆节、劳动节等时间节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制定了清单。日常生活劳动包括个人生活、家务劳动、人际交往等;生产劳动有宿舍劳动、种植、养殖、发明制作、加工制作等;服务性劳动包括班级服务、校园服务、校外服务、职业体验等。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广学生劳动教育清单,积极探索形成家庭、社会、学校密切联系的劳动教育体系和模式,加强学生校内外劳动实践。同时,推动全市校园建立一批满足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场所,并推进“一校一品”活动,探索劳动课与学科教学融合、与本土特色融合的新路径。
他山之石
劳动教育“独立成课”后,除了要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外,还要“接地气”,才能持续深入地推进,更易于学生们接受。如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中心学校开发了农耕研学校本教材《寻味镇海》,课程内容有年糕博物馆、捣年糕、探究农耕文化、学搭土灶、煨番薯、做九龙湖神仙鸡……课程设计全部指向镇海文化。
对于前文提到的校内场地有限、师资不足等问题,其他地区也积极寻求破题。如山东省青岛市成立了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集团,通过搭建全市劳动教育的交流平台,建设校外劳动实践教育“飞地”,孵化培育劳动实践基地。重庆市潼南区崇龛九年一贯制学校集合“专业教师+特长教师+支教教师+家长志愿者+校外辅导员+当地工匠”等众多资源,采取“专业培训+企业实训+集体研习+跟岗见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充实师资力量,提升师资水平。
专家声音
江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杨建婷: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持续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各校可积极推动“家校社”劳动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挖掘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丰富育人载体,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协同育人模式。如联动教务处、教导处、政教处、校团委等部门,充分挖掘校内实践育人资源;拓宽劳动教育场域,积极推进与企业、科研机构、基层社区的共建合作,建立高新企业、农林场所、文化场馆等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下农田参与耕种劳作、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
同时,更应该注重多元评价,形成劳动素养评价标准。采用表现性评价,通过举办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展示在劳动体验中的所感所获,对其劳动能力、劳动素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和家庭要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同时,要注重劳动观念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