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几千块钱,就奔向一个几十年无人居住的村落开干;看着村里的撂荒地,觉得可惜,就拉上伙伴回村种地;干外贸干得好好的,村里有需要就回村发展,走村串户为村民谋福利……
他们是不同的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年轻人。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全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7424人,认定省级“农村乡土专家”674人,评定农业生产应用类、经营管理类乡村工匠职称1191人。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村里来了年轻人,乡村振兴就注入了澎湃热血。
村民嘴里的“傻子”
把无人村变成了网红村
“我第一次去跟村里负责人谈,要租下这个村落。当时对方说,能不能一年给我2500元,让我帮他们守村。”坐在自己的民宿里,开平市塘口镇凤仪里碉楼旅游区总经理谢沃根说。
当时,谢沃根不愿守村,执意租村。
时间回到2013年,29岁的谢沃根,刚刚退伍出来工作不久,怀揣几千元,要干一番村落开发事业。家在开平市苍城镇的他,曾经多次路过塘口的村落,总觉得这些村落很漂亮,但又有点破破烂烂。
“我看见塘口有很多荒废的无人村落、碉楼,没人住,觉得比较可惜,就想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村激活。”谢沃根说。
当时,乡村旅游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崭新的概念。
谢沃根坚信有得干。于是,在凤仪里村小组组长的帮助下,他联系了凤仪里30多户村民,一户一户签合同。
一个多月时间,整个村子就租下来了。双方约定租期40年,采取租金加提成的方式。比如赚了100万元,谢沃根要分10万元给村里。“当时胆子挺大的,当过兵嘛,反正就冲一下。”谢沃根说。
事情谈妥后,谢沃根却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怎么办?
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抵押了一套房子,拿到30多万元,作为开发凤仪里的启动资金。
村子租下来后,夫妻俩没日没夜地干。“那时候很忙,白天就跟当地村民沟通、谈合同,晚上又要跟旅居海外的村民沟通,有时一天就睡一两个小时,太累了。”谢沃根说。
村庄改造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夫妻俩从网络上现学现干。通过一年的努力,谢沃根夫妻完成了凤仪里的改造。他们规划好了凤仪里的路网,建设了农耕馆、华侨资料展馆、碉楼展馆等。
然而,村子整修后的前几个月,惨淡的人流让谢沃根受到了打击,他也一度想要放弃。“刚开始的一两个月是没有游客的,当时周边的村民也说,这个老板真傻,村子都没人了,还花钱过来搞。但是,我心里还想着坚持,不能轻言放弃,就咬咬牙继续做。”谢沃根说。
那几个月,谢沃根没有车,就坐车去广州派传单,找旅行社,宣传他的项目。“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好,就像当兵那样敢闯敢拼。”他说。
在他的努力下,凤仪里碉楼旅游区第一年人流量达到了37万人,算是把投资的钱全部收回来了。
第一年做起来后,就吸引了不少隔壁村的村民来凤仪里做生意、做餐饮。也在第一年,凤仪里的村民就拿到了分红。村民的分红,从最初每户承包田地给别人的一年600多元,变成如今的每户3万元。
谢沃根的付出,获得村民肯定。凤仪里村小组组长张卫民说:“凤仪里现在搞得很好,好多游客来旅游。每年的分红都不少,村民都很支持谢沃根。”
“我前后在凤仪里投入了逾1000万元,现在光凤仪里的团队就有8个人。此外,我还在塘口镇布局了餐饮、咖啡店、民宿、农场,全产业团队有50多个人。”谢沃根说,凤仪里碉楼旅游区一年的产值超500万元,加上他在塘口其他的产业如民宿、餐饮,一年的产值超过了2000万元。
谢沃根估计,今年来凤仪里碉楼旅游区旅游的人会超过50万人,“今年大家的出行意愿很强,过来旅游的旅客源源不断,餐厅都爆满了”。
在谢沃根的带动下,凤仪里的部分村民用分红入股,成为他的股东。
凤仪里村民张银彩将之前的分红10万元投给了谢沃根。问她怕不怕亏本,她反问:“你不知道现在村里人流很大吗?这几年村里简直变了个大样,以前村里都没人的。所以,我对谢沃根有信心。”
无人村变成网红村。谢沃根说,未来,他们会考虑在凤仪里碉楼旅游区建设民宿。在他看来,现在非常多的年轻人回村工作,其中还有很多高校毕业生。“他们感觉农村有机会,我们这些前面的人也算是树立一个榜样。”
不想让荒地长草
带着村民种香芋南瓜
“父母很反对,觉得我辞工回村种田,没什么前途。”家在恩平市横陂镇横西村委会良场村的莫健威,曾经在政府单位做过雇员。
当时,莫健威每次回家,看到村里有很多撂荒地,总觉得可惜。2019年,一个种南瓜的朋友鼓动他回村种南瓜。
考虑再三后,莫健威下定决心,回村里当个新农人。“年轻人大多都是往大城市跑,但我选择回来拼一下。”他觉得“这么多土地,不要浪费,放在这里都长草了”。
同一年,他不顾父母、妻子的反对,毅然回村承包田地。他拉上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两个人在村子周边承包了9.3万多平方米田地,成规模地种植香芋南瓜和辣椒。
“一人负担一半钱。”莫健威的合伙人陈国权今年35岁。“他是我隔壁村白玉禾村的,我叫他回来做,2020年我们开始合伙。”莫健威说。
“我们从小玩到大,所以很信任他。”陈国权说。
站在自己的香芋南瓜田里,莫健威感觉很踏实。今年32岁的他说,种香芋南瓜的优点,就是好管理,不需要太费心。“香芋南瓜每个大约1.5公斤,比较适合家庭购买,不像传统的南瓜,一个能有五六公斤,一家人要吃好久才能吃完。”
种香芋南瓜,亩产1500公斤—2500公斤,生产周期大约110天。比起传统南瓜,香芋南瓜比较“香、糯、粉”。此外,香芋南瓜价格比较稳定,亩产利润在一两千元左右。
除了种植香芋南瓜,莫健威两人还种了辣椒。但是辣椒的价格浮动比较大,2020年,辣椒每公斤有40多元,但到了2021年就下降到每公斤2元。
莫健威回村种南瓜后,本村包括隔壁村的一些没有工作的村民,就给他做帮手。“年轻人都出去了,村里基本没收入。”莫健威说,从刚开始的10多个村民帮他管理,到现在有20多个村民在他承包的地里工作,主要负责打药杀虫和田地维护等。
莫健威回村种田的第二年,就遭到大自然无情打击。“2020年是最艰难的,有一批南瓜苗因为霜冻都死了。”他说。
但是莫健威没有退缩,而是坚持做了下来,家里人也不再反对。
这一点在陈国权那里得到了证实。陈国权说:“一开始他也感觉很不好,比如种辣椒,今天打完药,明天又要施肥,太多事情要做,基本每天都在田里,做农业不容易”。
莫健威不仅自己种香芋南瓜,还说服在家务农的村民跟着他一起种。他给大家发种子,南瓜种植出来后,他就过来回收。在家乡横陂镇,村民种植香芋南瓜的面积接近40万平方米。
后来,莫健威又跑去台山,与当地一些村子合作,让村民种香芋南瓜,他负责回收,扩展种植面积。“香芋南瓜他们种,我根据市场价格的波动进行回收。”莫健威说。
既种又收,肯定要开拓市场。为了打开销路,莫健威辗转佛山、广州、东莞等城市寻找合作人,最终敲开了市场大门。其中有个老板,一个人就有二三十个档口。“我是在网上找到他的,谈了很久,最终达成了合作。”莫健威说,不仅如此,他还找到不少合作方。
撂荒地焕发新活力。在莫健威的带动下,不少年轻人开始回村当“新农民”。他有好几个朋友回来村里种南瓜,种植面积在5.3万平方米左右。“以前很多撂荒地都只能长草,现在很多人拿来承包种田了。”
在村民眼中,这些小伙子从小跟村里不太熟,“现在反而回来种田了,是件大好事”。
回村当“头雁”
村里的每个角落都记在心中
骑上小电驴,拿起网格地图、穿梭在村中的大街小巷,跟路过的村民唠家常,关心长者们的身体情况……这是蓬江区杜阮镇杜臂村党总支书记李嘉明的日常。
三年前,还在新会区从事外贸工作的李嘉明接到村党总支的电话。“当时正逢村中换届急需新生力量加入,我又是村党总支的一名党员,党组织便提议我回村发展。”他说。
带着犹豫与忐忑,李嘉明回到村中从党总支委员做起,一直做到村党总支书记。
“刚回村子的时候,村民都不认得我,我自己对于村里的工作也一知半解。”李嘉明说,其中最令他头疼的,是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但是,他靠着一次次的耐心沟通,帮助村民建立起了相互理解的沟通桥梁。
如今,李嘉明已经能做到“谁在村中随便拍一张照片,就能知道是村里的哪个角落”,更是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不断坚信“回乡”是个正确选择。
“小时候接触到村里的矛盾,总是会想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如今,自己担任这个角色,才明白其中的门道。因此,需要更努力,才能实现大家对乡村发展的期望。”李嘉明说。
平时,李嘉明会带着村委会班子成员一起下沉到户。“他经常带着我们走村,也教会我们很多关于村中事务处理的方法,让我们更勇敢且主动地参与村子的建设。”杜臂村“95后”网格员黄翠琼说。
在李嘉明的努力下,村民也渐渐接受了这位“后生崽当家人”。
近年来,杜臂村建起了党建公园小广场;通过建设公共充电桩,解决村民安全充电问题;通过推进村级“雪亮工程”,确保每一条村道都有明亮的路灯照亮村民回家的路……
李嘉明的团队还组建了宣传墙、网格墙、村民群,创建了“杜臂发布”微信公众号。目前,他们正联合中国电信推行“数字乡村”改革,包括村务政务、便民服务、智慧党建、补贴查询等,村民可通过掌上App实时查询村内事务。
“我时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服务好村民。”李嘉明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邓少军 任佳燕 刘淑君
实习生 朱敏(除署名外)
专家声音
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专职副院长王圣君:
年轻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年轻人包括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个群体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他们返乡创业能够为乡村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他们返乡创业也可以带动当地的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当然,年轻人返乡创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缺乏创业经验、资金不足、对当地情况不够了解等。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为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让更多的青年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同时,年轻人自身也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积极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另外,职业农民和新农人的出现,也为乡村振兴带来重要助力。他们通常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创新和创业渠道,开发新的农业产品和服务,拓展市场空间,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职业农民和新农人还可以为农村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农村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在培养乡村振兴本土人才方面,我觉得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涉农专业和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推动校地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展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活动等多种方式,培育本土人才,推动乡村振兴。
(邓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