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暨“数字湾区”发展论坛定于12月8日至10日在广州举行,共设7个专题论坛,其中,江门将承办数字社会专题论坛,于12月8日下午举行,全面展示数字赋能社会治理实践成果。
近年来,我市全力依托数字化技术优势,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建设。为全面展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本报今起特开设“创新驱动数字江门建设 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栏目,敬请垂注。
□江门日报记者 陈敏锐 通讯员 叶新萍
11月7日,省政府发布《“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强调要将“数字湾区”建设作为数字广东战略的先手棋和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发展的主战场,充分发挥数字政府牵引和支撑作用,加快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数字化发展。到2025年“数字湾区”建设成为大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数能”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加快“数字湾区”建设既是大湾区经济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大湾区竞争优势和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暨“数字湾区”发展论坛将于12月8日至10日在广州举行。其间,江门将承办数字社会专题论坛。连续两届成为专题论坛的承办方,在“数字湾区”建设中,江门做对了什么、贡献了什么?
数字政府:智慧治理
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整体效能,既是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变革的必然,也是社会治理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革命大趋势的应然。
该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面对管理中的千头万绪,大数据破局是良解。
从江门的实践来看,数字技术正以全链条、全周期的姿态嵌入社会治理各环节,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并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不少江门示范。
围绕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样板目标,江门创建社会治理新示范,以良法善治引领改革、推动发展,实现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江门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构建“智慧网格+综治中心+粤平安云平台”的社会治理工作体系,连续三年在全省信访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信访工作考核、群众信访满意率均排名全省第一,正逐步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示范区。
同时,江门高质量推进“两中心一基地”建设,完成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全省首推“一图两端”特殊困难人群关爱系统等重点场景建设,建设广东省数字政府市域社会治理“一网统管”示范区,率先完成省“粤治慧”平台江门节点部署,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应用协同和优化。
江门还打造民生诉求“一口归集、一网统管”新模式,打通12345热线与110报警服务台、行政执法“两平台”、粤平安“群诉”系统、综治网格、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平台“平安通”等五大平台间数据壁垒,首创“政务+专业”服务,实现民生诉求及时、快速、高效办理。
聚焦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江门在全省率先启动“粤执法”本地化部署,提前一年完成市县镇三级应用全覆盖,全国首创区域仲裁合作模式,全省率先推行“一证即办”公证服务,提供6种在线申办法律服务、4316个本地法律服务机构和91个海外法律服务点的导航指引,让法律服务触手可及。江门也成为全省连续五年获得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优秀等次的四个城市之一。
民之安乐皆由治。对于江门而言,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同样也是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促进全市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同时,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江门智慧。
数字社会:“侨味”十足
成立全国首个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税收服务中心和线上服务平台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根本,要着眼“用户本位”上考虑、部署,从作为用户的企业和市民实际需求出发来谋划发展路径。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国侨都、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江门始终仰观大局,在数字政府建设中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持续擦亮中国侨都窗口的同时,也彰显了服务“一国两制”大局和联系服务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人的侨都担当。
江门创新犁出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的“试验田”。2021年,江门先后启用“江门—澳门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和“江门—香港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全国首创地级市在境外设立综合性政务服务专区。采取“远程视频+自助服务+人工服务”,江门推动超500项江门市高频服务及广东省其他地市超100项高频服务“零出关”跨境通办,成功将政务服务体系和窗口延伸至港澳地区。江门跨境通办模式被省局借鉴推广,成为2023年11月2日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的雏形和模板。
与此同时,江门成立了全国首个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税收服务中心和线上服务平台,开通涉侨诉讼服务,在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省事、江门易办事建设涉侨一站式服务专区,竭力为华侨华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增进华侨华人对江门、广东乃至全国服务和文化的认同感、获得感。
为民永远是“初心”所在。跟着《狂飙》一部手机游江门、“刷脸”“扫码”即可办事……如今生活在江门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清晰感受到数字社会建设带来美好变化,深层次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推出政务服务普惠均等的“新便利”。江门建成“全时在线、渠道多元、全市通办”的政务服务体系,线下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出“24小时不打烊”服务,广东政务服务网事项可网办率95%,粤省事(江门专区)、粤商通(江门专区)可办事项超1649项,1523台“粤智助”遍布城乡,将政务服务推到每一个群众身边;依托“视频办”等创新服务模式,有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一次办”,城乡政务服务差距大幅减小,群众对政务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
当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服务员”。江门率先在省内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链条”改革,实现工建项目“一网通办”,工建审批效率处于全省前列,《工建项目“验收即发证”跑出便民利企“加速度”应用模式》被省工改办评为全省十佳优秀案例;率先树起企业诉求1小时响应的服务标杆,全省首创实施“117”(1小时响应,1天内给出方案,7天内办结)企业诉求快模式,诉求直达部门业务专员,企业对政府信赖度显著上升;建设“1+7+N”全市联动帮办代办队伍,24小时内将服务送到企业身边。
数字经济:率先破局
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2022年6月9日,江门正式揭牌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验区,探索建立数据要素交易规则体系,为全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对江门而言,数字经济是进行时也是未来时,是新命题也是必答题,只有主动适应数字经济演进趋势,不断接受新的技术逻辑、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释放数字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才能在未来竞争中掌握主动。
与其等风,不如追风。江门进一步正视数字经济的无尽可能性,掌握数字经济运行逻辑和创新要求,以面向未来的想象力、技术力与场景力助力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
江门开启“数据元件+数据资产凭证”2.0模式,将多源数据承载于一张数据资产凭证之上,颁发了全国首张融合数据元件的数据资产凭证,并被评为2022年广东省政务服务创新案例。截至目前,已累计签发8683张数据资产凭证,授信金额6939万元,释放出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激发个人信贷活力。
同时,江门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印发全市首部数据层面的政府规章《江门市公共数据共享和开放利用管理办法》,依托“粤商通”“数字空间”等数字政府大平台优势,在全省率先推动企业用电、不动产登记等数据进入“数字空间”,实现“电力+不动产”政企融合数据在企业融资贷款场景的应用。
数字经济本身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能够赋能千行百业,带动各个领域实现数字化升级,成为驱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新引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广东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示范市”,为江门制造业发展绘就了新图景。
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工业互联网联盟,组建首届江门市工业互联网专家委员会,平均每年深入园区、镇(街)开展30多场数字化转型研讨会或“走进十行百县”系列活动,并于2023年成功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组建江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104家全国优秀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入选,13类205个产品入选重点推广产品目录,产品服务行业涵盖15条重点产业链,有效推动数字化服务商和企业供需对接;
新增数字化改造4个国家级示范项目、2个省级示范项目,已打造74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示范车间,推动1200多家规上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培育五金不锈钢、造纸、小家电、摩托车零配件4个市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及全国首批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的印刷企业;
从起步探索到精耕细作,我市逐渐打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转型的“江门模式”。
数字化转型浪潮奔涌,城市进阶的新窗口已经开启。“标杆”“样板”“示范”“标志”……江门目标高远,路径清晰,只要沿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促见效,数字江门建设就一定能够创一流、走在前,筑梦城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