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不久的事,很快就忘了。四处求医,却始终未果。昨日,藏在张伯(化名)身上两年的谜团,终于被江门市中心医院的医生解开了。在该院神经内科医生的抽丝剥茧下,最终揪出了让张伯丢失记忆的“元凶”。
江门日报记者 邓榕 通讯员 何家怡
火眼金睛发现暗藏细节
张伯,年近7旬,外地人。十多年前,被诊断为“脑萎缩”。两年前,他因肢体无力导致跌倒,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塞”。之后,张伯的记忆力开始下降,主要表现为近事遗忘。遇上感冒发烧,更是有加重的趋势。家人带着他四处求医,一直无果。
一个月前,张伯突然出现行为异常,持续半天,且面色发青,被家人发现时,他已不能回忆起刚发生的事情。怀揣着一丝希望,家人带他来到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
“当天接诊时,发现患者身上存在几个疑点。”该院神经内科一区副主任医师郑红丽回忆道,一是患者入院时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30分,属于正常范围,与其他脑梗塞患者相比,该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二是相对于脑萎缩60岁以上的常见发病年龄,患者50来岁就被确诊,时间有些早;三是患者坚持使用脑梗塞药物,但药物治疗却没有明显的效果。
这一切引起了郑红丽的注意,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她开始详细研究和梳理患者历年来积攒的病例资料。
在患者的磁共振片上,她通过仔细辨认锁定了一个暗藏的细节!“患者双侧额叶的曲线样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是持续存在的。”郑红丽说,正常来说,脑梗塞患者的DWI高信号,是会随着时间的延长消失,变成等信号或低信号。
秉持着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诊疗理念,郑丽红继续深入研究患者的磁共振影像。随后,她有了更为惊人的发现:在磁共振DWI序列中,发现皮髓质交界处条带状高信号,与大脑皮质下“绸带征”非常相似。
发现这个特征性影像后,结合患者年龄、病史、临床表现,查阅国内外文献,此时,郑红丽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她开始怀疑患者患的不是脑梗塞,而是一种2011年才开始被神经医学界所逐渐了解、2019年才被发现致病基因的罕见病——NIID(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不过,一些代谢中毒性脑病,也可以出现类似的影像学改变。若没有切实确诊的证据,不光医生很难对症下药,患者及其家人也很难信服,甚至会拒绝配合治疗。
抽丝剥茧揪出“真凶”
为避免误诊,郑红丽所在的神经内科团队开始抽丝剥茧“两步走”:第一步,进行NOTCH2NLC基因检测;第二步,进行皮肤活检。
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郑红丽安排患者接受了NOTCH2NLC基因检测。
结果显示,NOCTH2NCL基因阳性。NOTCH2NLC的两个等位基因GGC重复次数均为106次,重复数超过正常范围,为异常扩增。
“这样的异常突变会导致异常毒性蛋白的产生,形成异常沉积在细胞核里的包涵体,损伤神经元,符合NIID基因突变特征。”郑丽红说。
NIID是一个病理学诊断,尽管有NIID的基因检查,仍需病理上发现核内包涵体方可诊断。为此,郑红丽又与患者及其家人沟通,对整体情况进行细致分析,不遗漏每一个细节,梳理出了张伯病况的整体框架。
张伯及其家属被神经内科团队坚持不懈的精神及专业的医技打动,决定接受皮肤活检。
通过皮肤病理检查,医生在张伯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及脂肪细胞、汗腺细胞核内发现了核内包涵体,符合NIID的病理特征。
至此,张伯认知下降的真相被解开,最终被确诊为NIID。张伯的孩子感激地说:“真的很感谢医生在短时间内帮助父亲确诊疾病,这为父亲后续治疗明确了方向。”
“因NIID有很大的临床异质性,涵盖很宽泛的鉴别诊断疾病谱包括脑梗塞、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线粒体脑肌病、CADASIL等,容易导致临床误诊及漏诊。”从医15年的郑红丽说,截至2019年,世界范围内报告也仅百余例,经病理活检和基因同时确诊的病例更是少见,该患者是我市首例NIID确诊病例。
据悉,NIID作为一种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的罕见遗传性疾病,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主要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如认知功能下降给予改善认知的药物,癫痫发作给予抗癫痫的药物,周围神经损害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累及锥体外系出现震颤或肌张力增高,给予抗帕金森的药物等。”郑红丽说,早期干预可能减慢疾病进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钟建新表示,此次罕见病的精确诊断,标志着我市在神经系统疑难病例的诊断、检查领域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对疑难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将让更多的罕见病患者受益。
科普知多D
据悉,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的罕见遗传性慢性退行性疾病,通常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1—44年不等,患者年龄跨度大,从2岁到78岁均有报道,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2。
由于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中枢、外周和自主神经系统)都可能受到影响,而临床表现取决于所累及的部位,因此临床所见差异很大,主要为认知障碍、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共济失调、帕金森样肌张力障碍、癫痫、发作性意识障碍、卒中样发作、脑炎样发作、视力下降等。婴幼儿/青少年病例表现出不成比例的共济失调、小脑萎缩和其他运动症状。
郑红丽说,由于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和神经元代谢会随着衰老降低,在受到外界刺激或者过度疲劳的状态下容易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出现。因此,老年人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与家属的沟通交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这些做法都有利于神经及精神类疾病的预防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