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通讯员 杨双云
11月11日,广东首家先锋书店开门迎客,落户江门开平塘口天下粮仓,至此,稻田边开阔、明亮的巨大粮仓,成为塘口镇“有颜值”的乡村网红打卡点,带来了人气,带热了经济。这是当前我市发展“美丽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美丽经济”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将自然生态资源、人文民俗景观等有形或无形的美丽资源产业化、资本化。“美丽经济”是我市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期,市政协“委员议事厅”协商平台聚焦这一话题,组织调研组深入我市各县(市、区)开展调研,与专家学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协商共议乡村振兴的江门“美丽经济学”,助力江门蹚出“乡村美”,走上“共富路”。
推动“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
开平市塘口镇面积73.5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华侨之乡、碉楼之乡、曲艺之乡,世遗文化资源及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村落特色保留较为完整。
近年来,塘口镇高标准打造“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塘口段),当地统筹整合乡村振兴专项债、各级涉农资金以及本级财政资金共约1.77亿元,投入建设示范带基础设施,重点提升赤马线沿线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了示范带沿途整体风貌。同时,全镇完成8个村委会共25.6千米巷道硬底化、29个村场改造提升项目,新建了582个“四小园”。
推动“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塘口镇正逐渐实现“财貌”双全。“例如,我们的塘口墟社区通过风貌提升工程改善自身基础设施,筑巢引凤,吸引到先锋书店、此间·国际研学空间、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项目的入驻,这些项目的引入不仅是以书店、民宿为载体,去活化乡村老旧物业资产,也是‘美丽经济’建设的持续导入。”开平市塘口镇副镇长陈恬介绍道。
2019年至2022年,塘口镇挖掘特色文化,全力打造省级乡村旅游集聚区的活动品牌——“七夕等墟”活动,将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与侨乡的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人文民俗景观资源优势,激活乡村经济。“活动举办以来,累计参与人数超8万人次,推动当地农村集体平均每年增收20多万元。”陈恬说。
塘口镇的发展故事,是我市发展“美丽经济”的一个注脚。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调研组在调研中了解到,2021年以来,我市不断健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打造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醉美江门100村”和百条“红色美丽侨村”,打造了一批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引导村级集体开拓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例如,推动新会区京梅村打造“功夫小镇”,年均吸引游客10万人以上,带动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13万元提升至2022年40万元。
探索“美丽经济”新业态
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市不少乡村的“美丽经济”业态正日渐成型,但是仍旧面临着缺少大项目落地、土地等发展要素难以统筹等,制约了当地“美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0月19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3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来自中国浙江的下姜村从参与竞选的63个国家、258个乡村中脱颖而出,成为浙江第2个“最佳旅游乡村”入选乡村。市政协委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潘昭文认为,下姜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结合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对村庄进行全面整治,使得其能够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走上“共富路”,值得江门借鉴。
“我建议一方面要巩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成果,另一方面要引导村级集体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农家乐、休闲农业等,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和乡村旅游品牌,延伸消费链、产业链、价值链,尽快形成乡村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村集体收入。”潘昭文说。
在市委党校讲师黎彩眉看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美丽经济”,不仅要以系统思维全面修复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在谋划建设的同时,兼顾后期维护服务,也要鼓励当地农民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比如可以利用积分制、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黎彩眉说。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市大多数乡村经过前些年的乡村振兴,颜值更高了,发展条件更好了,但是人气不高,乡村发展的路子并没有拓宽。”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门市委会副主委黄家河认为,塘口镇串珠成链、整合资源的做法值得借鉴,“我们每条村都可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利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节会经济、文化创意等‘美丽经济’,让乡村变得‘财貌’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