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
早几天,刘盛龙发来一个小视频,里面播放着《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我很愕然,问:“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这是以前老师您教我们唱的那首歌啊,您不记得啦?是啊,这是20多年前我教他们唱的那首歌。这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歌唱岁月……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唱歌。现在追溯起来,还是应该在孩童时期。大家知道,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匮乏,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有电影放映,那是十里八乡都会赶去的。我们自然也不例外。隐约记得那一次是五姐带我去看电影《柳堡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忘记得一干二净,唯独那首《九九艳阳天》至今还记得:“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儿转,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只听了一遍,就似乎会唱了。可能那个时候记性好,又或许旋律优美,又或许兼而有之。至此,走到那里,嘴巴里都嘿嘿几句:“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想把军来参……”
另外一首应该是《阿诗玛》的插曲,“马铃儿响来哟玉鸟儿唱,我和阿诗玛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不忧伤啊啊……”我似乎就爱上了唱歌,田边地头、池塘边,总会留下我的歌声。生产队里的王家奶奶见到我就说:“唱得真好,长大后当歌唱家。”我还有一段时间有过这样的憧憬呢!
之后的《少林寺》,那时我应该还在读小学三年级,学校组织我们去镇上的电影院观影。里面的情节到现在还记得,尤其是那一句“光吃光睡不干活,不可教也”,让人忍俊不禁。主题歌《牧羊曲》,自然也是家喻户晓,个个都会唱几句,“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记得我读初中时,每天晚上正式晚自习之前大概30分钟是全校各班唱歌时间,大概是晚上7点到7点半,这段时间,全校飘荡着嘹亮的歌声。我那时是班上的文娱委员,任务就是带领同学们学歌、唱歌。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湾》:“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幻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还有程琳的《熊猫咪咪》:“竹子开花罗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罗大佑的《童年》:“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如今,我们早已不再是青春少年,让人不由得格外珍惜当下美好时光。
那个时候唱歌,要跟着收音机或者买歌词书去唱,如果同学们想唱什么歌,就告诉我歌名,我负责找歌词、歌谱,首先自学,然后在自习课之前在黑板上抄写好歌词,一句一句带领同学们唱。很快,《霍元甲》《甜蜜蜜》《上海滩》《兰花草》《小草》《大海呀,故乡》等就成为我们班同学流行的歌曲。
毕业做了老师,我也是经常带领学生歌唱。《长城长》《爱我中华》《春天的故事》《真的好想你》《轻轻地告诉你》《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红日》……很多时候,放学时间,我们班都会飘出欢快的歌声!
其实,唱歌的好处不言而喻,音乐是世界语言,能提高艺术修养,提升气质,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情感的宣泄!很多时候,不管会不会,哼哼几句,能让你忘却烦恼,舒缓情绪,消除孤独和恐慌!
世易时移,那无忧无虑、简单而纯粹的少年时光早就成为过去,我也早就没有了以前那清脆的嗓音,或许是生活的重压,也或许时代变了,我再也没有高声歌唱了,只是在踩单车或者走路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小声低嘿几声,聊以忘却心中的种种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