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五育融合”是新时代变革背景下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抓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我国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奋斗目标。
在这个前提下,薄弱学校务必学懂弄通悟透“五育融合”的价值与内涵,站在“教育即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的高度,探索适合本校开展“五育融合”的变革转型方法和路径,有效提升育人质量,才能实现学校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坚定走好融合育人的治理变革之路。蓬江区杜阮镇木朗小学 区淑华
融入育人理念 渗透核心素养
强化“五育融合”顶层设计,需要重塑教学模式并融入育人核心理念,搭建行动框架,优化融合育人体系,规划融合课程设置,探索融合教学模式,积极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优化组织管理机制,坚定融合培养宗旨——“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助梦想,“五位一体”。通过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同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从而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融合课程教学 突破思维局限
薄弱学校想要实现融合育人的治理变革,学校管理人员需要重组组织体制架构,重建课程机制、教研机制、家校合作机制,构建能够实现并满足“五育融合”的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并进一步重构课程、聚焦课堂,履行好推进融合育人的使命担当;学校教师必须坚定立德树人理念,具备融合意识、融合勇气、融合能力及融合习惯,练就融合育人的过硬本领。
课程与课堂是育人的土壤,薄弱学校首先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发掘并融合校内外课程资源,重构课程框架,开发体现学校特色、促进“五育融合”发展的课程,形成课程校本化实施机制。再者是对课堂进行深化打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化课堂学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扎实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践探索,把融合育人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同时深化教研,锤炼教师融合育人的能力,努力让课堂成为师生共生共长的发展平台。
实现多维治理 构建协同机制
薄弱学校的治理变革要以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为重点,科学推进学校理念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教师发展体系、家校社合作体系融合,实现多维治理协同。
多维治理协同机制有助于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主体、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有效提升育人质量。薄弱学校可通过项目协同,设计涵盖各年级、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计划,实现多学科互融;通过学科协同,打破学科边界,促进跨学科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深度学习、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评价协同,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多方面出发,建立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从而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以多元评价赋能师生全面发展;通过家校社协同,打造家校社一体的协同育人大平台,使课堂学习向课外拓展、向校外延伸,形成三位一体的融合育人机制。
薄弱学校治理变革的探索与实践,要以聚焦问题、寻找方法、评价督导、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五育融合”育人理念,优化教育环境,丰富办学内涵,彰显教育特色,转变师生教育观念,以科研兴教为先导,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促进学校在“改薄创优”的道路持续、健康向前迈进,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推动“五育融合”实现“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理想效果,引领每个孩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幸福完整的独立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