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我市‘双打’工作如何助力‘百千万工程’?”“今年市场监管部门在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上做了哪些工作?”12月21日,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今年来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情况,其间,多家媒体围绕社会关注的侵权假冒问题向市场监管部门提问,市场监管部门均给予详细解答。
2023年,市市场监管局不断发挥市“双打”办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的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格局,高效完成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侵权假冒各项任务。今年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侵权假冒案件981件,罚没款1127.6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28件,有力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营造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聚焦民生领域不断加大执法力度
今年来,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将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与2023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等有机结合,查办“神医”“神药”虚假违法广告案件24件、生产销售劣质燃气具案件47件、假冒知名品牌及“傍名人”“搭便车”行为案件43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案件17件、违法生产销售家居案件22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照明灯具产品案件51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电动自行车产品案件58件。值得一提的是,为推进“百千万工程”,11月以来,市市场监管局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县域农村市场打击侵权假冒专项整治行动,围绕与县域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产品,集中开展执法检查,共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40件、质量不合格案件61件。
我市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形成假冒伪劣食品药品整治的高压态势。截至11月底,全市查处食品“两超一非”案件56件、“有毒有害”案件69件、无标签或虚假标注案件96件、无证生产经营案件61件、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相关案件119件,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2张,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2件,对责任人食品行业禁入8人。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加大对假冒伪劣医疗美容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截至11月底,共查处“两品一械”案件552宗,罚没款858.26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9宗。
健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和多元解纷链条
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执法检查、新会柑新会陈皮市场专项整治、冒充“名贵药材”违法经营专项整治等多项联合整治行动;推动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司法确认”跨部门协作无缝衔接机制落地见效,推动8个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达成行政调解协议并获司法确认,开创了全省专利系列案件批量获司法确认的先例;与市委宣传部(市版权局)等八部门联合共建相关机制,健全我市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和多元解纷链条,加大对市场监管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同时,我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还加大地理标志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开展“清源”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共发现违法线索67条,向辖区外移送线索43条,纠正不规范使用专用标志46次;成立“护航—2023”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强化与其他地市的信息互通和执法联动,立案查处冒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案件7件,向外市移送违法线索11条。
营造打击侵权假冒浓厚氛围
今年来,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发力,通过组织开展侵权假冒伪劣商品销毁行动、现场执法普法行动等,营造打击侵权假冒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合计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14.77吨,货值1600万元,充分展示江门打击侵权假冒的工作成效;持续开展“一监到底”网络直播执法活动,今年以来共播出23期,吸引超过270万人次点击观看,让公众亲历执法过程,提升公众感知度和参与度,增强执法公信力,鼓励公众敢于举报、曝光民生领域乱象。
同时,市市场监管局推动网络交易平台企业落实合规经营主体责任,指导网络交易平台企业优化协议规则;印发相关合规指引和提醒,指导广告经营主体建立自纠自查机制。
下一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将巩固深化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点环节专项整治成果,促进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共建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