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蔡亚华受聘为赴哈瓦那跟船医生的合同
年代:清同治五年(1866年)
馆藏方:江门市博物馆
馆藏地点: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娄丹
在中国侨都华人华侨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有一份既普通又特殊的藏品。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只是诸多纸质文物中不起眼的一份;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份有关劳工出洋跟船医生合同。这就是存放在侨博馆的“蔡亚华受聘为赴哈瓦那跟船医生的合同”,它和一份鹤山籍古巴华工的“雇工合同”一起,摆放在展厅第一部分“远赴重洋”展柜中,无声地诉说着华侨辛酸血泪历史。
一张泛黄的双语合同
“蔡亚华受聘为赴哈瓦那跟船医生的合同”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蔡亚华医生应船主所聘前往哈瓦那期间,作为跟船医生的聘用合同。它纵约33.9厘米,横22厘米,合同上底面为外文,左侧用中文注明合同内容,以及工银、路费等金额及支付时间。
按合同所述,蔡亚华医生应唎蝌船主哑唎哂请往哑弯嗱埠做跟船医生,“言明每月工银三十大元,先交三个月,上期工银九十大元,其余工银到埠之日找足,另付回头路费银六十大元整,言明落船之日起计人工,特立此为据。”日期为“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立合同人为“蔡亚华”。
“从合同内容可以推算出从中国出港到古巴,坐船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市博物馆副馆长张一知介绍,当时五邑地区去古巴、南美以及东南亚的劳工大多在港澳地区上船出发,经长途颠簸,才能到达古巴首都哈瓦那。
据介绍,这张合同是该馆在筹建之初通过文物征集方式收入馆藏的,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份有关劳工出洋跟船医生合同书。而在华侨文献中较为珍贵的雇主与华工签订的劳工合同,市博物馆收藏有200多份,这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是非常少见的。
据张一知介绍,很多雇主不会真正履行合同上的约定报酬、工时,契约等同于一张废纸,华工一旦签字,就像被“卖猪仔”一样有去无回。
市博物馆藏品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岩介绍,近年来,该馆加大力度推动纸质文物修复建设工作,“有些华侨文物有损毁,急需修复。”她说,修复工作是一个很细致漫长的过程,有时修复一件藏品需要几个月时间。
一段华工辛酸苦力史
张一知介绍,五邑地区华人移民古巴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后期。当时生活欠佳,适逢古巴的甘蔗、烟草和咖啡等种植园来华招工,大量失业农民被骗签订合同前往古巴工作。中国劳工除了在种植园当奴隶,还参与建设桥梁、排灌管道、公路和铁路。
侨博馆展厅内实景还原再现了100多年前华侨乘船渡洋时的场景,展示了近现代华侨主要以自由移民、赊单华工、“猪仔华工”三种形式出洋。其中,“猪仔华工”和前两种出洋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们是被诱拐、绑架等手段被迫到各殖民地从事又苦又累的体力活。
当时,这些签下“契约”的“猪仔”,要坐上简陋木船漂洋过海。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由澳门或香港驶往古巴需要航行147—168天之久,“这些华工一般是住在底仓,淡水和食物储存不足,而且要两次经过赤道地区,气候酷热,吃的食物很容易变质。再加上传染病等,死亡率很高,大概在20%至30%。”张一知说,也因为这样,人们把运输船叫作“漂浮的地狱”。
据估计,古巴华工的劳动寿命只有5年。到1880年,前往古巴的12万多名华工只剩下4万多人。当时,为获取劳工,古巴种植园主不惜提高佣金。据资料记载,1840—1895年间,每名华工的身价高达400元,而成本不过110—140元。在这种背景下,不少船主和商人为减少运输途中劳工死亡人数、提高利润,会雇佣跟船医生,以便在旅途中对患病的劳工进行救治。但因为聘请随船医生也需要一大笔费用,因此并不是所有船主都会聘请,因此“蔡亚华受聘为赴哈瓦那跟船医生的合同”就显得尤其珍贵。
据介绍,当时的随船医生一般是外科医生和民间医生,因为他们的技能更适合应对船上的伤病,而且其社会地位也不高,更愿意冒险出海。至于这张合同的签署人蔡亚华,到底是外科医生还是民间医生,我们无从考证,但因为他的加入,船员和华工的健康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历史已经尘封,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段往事,但对江华小学30多名双语小导赏来说,他们却对这段历史相对熟悉。2016年开始,江华小学与侨博馆共建华侨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选出优秀学生做“中英双语小导赏”,每逢周六、日上下午都会开展讲解服务,向游客普及华侨华人文化知识,假期期间服务时间则更多更长。这个寒假,江华小学四(1)班学生熊芷晴每周都会有3—4天到侨博馆开展讲解活动,“之前我不太了解这段历史,做小导赏之后,我了解得越来越多,也希望能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她说。
采访当天,不断有中小学生到侨博馆参观,来自名冠实验学校的冯宇朗看了这张合同、听了有关“猪仔纸”的相关讲解后忍不住感叹,“那时的华工好可怜”,并表示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目前来说,独一无二。”张一知说,希望有更多人通过这些文物了解那段历史,了解祖辈出洋奋斗的艰辛,从中感知华侨爱国爱乡、开拓拼搏的精神,从而深入了解侨乡文化,厚植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