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归,阳气生发,寒气渐消,暖意愈浓。此时,春风和煦,花开正俏,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然而,“春风有时好,春风有时恶。”60岁的王女士就被春风“吹伤”了。大年初一,天气晴朗,她和家人在公园湖面游玩了半天,被风吹后就出现各种不适。
为什么春风也会“伤人”?对此,记者采访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黄任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通讯员 赵晓东 刘森
六旬妇女被春风“吹伤”
2月17日(大年初七),今年刚退休的60岁的王老师,来到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中医经典科门诊看病。
当时她穿着单件清爽薄款长袖,却一脸愁容,诉说着这个新春假期她总是不舒服,接二连三出现感冒、腹泻、咳嗽、发热、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平时我身体还是可以的,不知道这次究竟怎么了。”
“过年前有什么特别事情发生吗?”黄任锋耐心地问道。
王老师说,过年前去了一趟北方看雪,吃了雪糕火锅,旅游时挺开心的。回家后便立春了,加上这个春节比较暖和,大年初一看到阳光灿烂,在公园湖面游玩了半天,吹风后就出现各种不适。
结合王老师的体质及舌脉情况,黄任锋表示,这是《黄帝内经》里提到的典型“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目前又“春伤于风”,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出现“夏必飧泄”。
黄任锋解释道,“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话说的是,如果在冬天受到寒邪的影响,寒邪会潜伏在体内,等到春天,随着阳气的生发,潜伏在体内的寒邪会化热,从而引发温病。而“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则指,如果春天被邪风之气所伤,夏季到的时候一定会泄泻。
于是,黄任锋给王老师开了3剂中药,同时采用艾灸疗法配合针灸治疗。2月20日,王老师陪同朋友来到中医经典科门诊,这次她笑容满脸,“经过治疗,现在整个人都舒服多了”。
春风也有“两面”
从王老师的经历可以看出,春风也会“伤人”。
黄任锋表示,春风有两面性,既可温柔拂面,亦可伤人于无形。
一方面,冬天是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遵从这个规律,需要在这个季节藏精。如果冬天被寒气入侵导致没法正常藏精,到了春天,遇到春风,就可能导致春天正气的生发之力不足、防御不好,可能同时激惹了体内潜伏的邪气。这样春风一吹,人就生病了。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言“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说的就是邪气里应外合导致生病。
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自我平衡和调节,也存在自我调整自愈的能力。于自然界而言,冬天收藏时,某些地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失衡,到了春天阳气生发时,就会自动去调整恢复平衡。如春天瘟疫流行,今年初的甲流流行就是这样的自然界现象。但对于人类来说,虚邪贼风入侵人体,人体正气会和病邪战斗,产生发热等症状。人体基础不好的,冬天藏精不足的,到了春天遇到自然界的温热病邪,就特别容易生病。还有一种情况,人体本来正气不足,防御力不够好,直接让寒邪留在体内,到了春天,阳气升发,就会出现诸多不适。
保暖不到位会使肝脏受损
为什么春天伤了风气,会在夏天的时候出现飧泄(指排泄的时候夹杂没有消化完的谷物)呢?
首先要知道“风”是什么,从哪里来?
黄任锋表示,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寒、暑、燥、湿、风、火”这六气本归于天,“风”便是保持天上之气平衡的其中一气,“风”即来源于天。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我们身体也是受六气的影响,与天相通。六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保持着一个平衡的状态,虽然时令变化,气的强弱也在变动,但如果在一定的范围内相生转化,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影响。
“如果由于我们外在或者内在的因素,导致人体的这种平衡打破,身体便会出现问题。”黄任锋举例道,如保暖工作不到位,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骤然减少衣服、暴露身体,毛孔被打开,寒气直接侵犯,使春天的风木之气直中于体表,久而便渗透到脏腑内部,触发肝脏之气。又如,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大动肝火,直接触发肝脏的风木之气。
黄任锋解释,肝脏风木之气,主疏泄,春天多风,受的风气越重,作用于人体表面的疏泄作用便越大,体内的阳气有所损耗。到了夏季,天地间的阳气生发到最大化,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疏泄在外,但由于春天受风气之重,阳气本就不足,这时再随夏季的阳气往外生发,必然会造成内部脏腑的空虚。这样内部的肝脏之气扰动、躁动,结合五行中“木克土”的原理,肝木乘机侮脾土,导致清气在下、脾气下陷的局面,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引发完谷不化、泄泻的问题。
两大锦囊让你避免“春伤于风”
那么,春季该如何养生,避免“春伤于风”?黄任锋为你献上两大锦囊。
一是饮食补脾。春天风木旺盛,脾胃之气偏弱,为了避免夏季引发飧泄的问题,此时在饮食上可以增加一些平补脾胃、归脾经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蜂蜜、莲子、芡实等;肉类上可以选择多吃牛肉,古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的说法,是补脾胃之气的佳品。汤品方面,推荐山药排骨玉米莲藕汤。
二是艾灸平肝。艾灸时,可以选择一些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来平衡肝气,同时也进行身体气血的补充,提高我们的免疫力。例如,太冲穴。太,大也,穴当冲脉之支别处,肝与冲脉相应,脉气合而盛大,故名太冲,归属足厥阴肝经。艾灸太冲穴养护肝脏,还能够缓解压力,特别有助于调节易冲动、发怒、发脾气的现象。又如,三阴交穴。三阴交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归属足太阴脾经。长期艾灸三阴交穴可以养颜美容,并且对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调节作用。
黄任锋提醒,中医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具体中医经典组合拳治疗方案(经方+针灸+中医特色疗法),请咨询医师。
医学指导
黄任锋: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暨南大学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师从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全国名中医吴荣祖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余尚贞教授。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典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注重经方在临床中应用,擅长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病及内科常见病。
★延伸阅读
春困可试试这款利湿解困汤
最近不少人吐槽“春困”,早上睡不醒、不肯起,或者醒了没精神,频频打哈欠,看上去懒洋洋、有气无力的。这是由于外界雨水时节水汽大、湿气重,加上个人体质脾胃功能虚弱、水湿不能运化,从而表现出头重如裹、胃满腹胀、不思饮食、大便黏腻不成形等。所以,健脾祛湿、解除春困的汤品必不可少,如下面这款利湿解困汤。
材料:薏米100g、茯苓100g、白扁豆100g、芡实100g、山药150g、猪脊骨500g、生姜3片(可供3—5人食用)。
做法:薏米、扁豆放入锅里,文火炒至微黄;猪骨汆水后切小块备用;所有食材加入锅里,加清水2000毫升左右,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煮约1.5小时,调入适量食盐食用。
适合人群:这款“利湿解困汤”,具有健脾祛湿、解困除烦之功效,能缓解疲劳倦怠、浑身困重、胸腹不适、食欲不佳等春令湿困常见不适。老少咸宜,尤其是脾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