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通讯员 曹晶
穿上重达35公斤排爆服,胡小飞仿佛被禁锢在无形的囚笼中。四周一片死寂,唯有他的呼吸化作风声在耳边低鸣。头盔如同窥镜,将一切爆炸物之外的事物隔绝,只剩下那个至关重要的目标——拆除爆炸装置。在倒计时的催促下,他保持着冷静与沉着,每一次动作都精确无误。置身于硝烟弥漫的环境中,他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稳健,仿佛泰山压顶也丝毫不为所动。8年来,他与死神进行了40多场惊心动魄的竞赛,而每一次他都赢了。
对现任江门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警务技术三级主管胡小飞来说,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这是属于他的战场。
生死抉择
现实中的爆炸物比电影复杂得多
在25米的警戒线内,除了胡小飞外,再没有其他人。心跳声在寂静中回荡,时间紧迫,仅剩下5分钟。
2022年3月9日,胡小飞接到指令处置蓬江区一起涉爆炸物警情。到达现场后,经验丰富的胡小飞及队员们发现,爆炸装置就在该公司4楼办公室前,该装置具有电源、起爆器、起爆药等构成爆炸装置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爆炸,现场极易引发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经排爆组分析研判,现场环境和该装置不适用爆炸物销毁器进行销毁,装置所处位置也不便大幅转移,建议现场进行手工拆除作业。
更让排爆组担忧的是,爆炸物上面绑有一部手机,手机正在倒计时,时间只剩下5分钟。
剪红线还是剪蓝线?生命似乎就在抉择之间……这是影视剧里时常出现的画面,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与电影中不同的是,当时爆炸装置所有的电线由电工胶布缠绕在一起,从外观很难判断该剪断哪根。
“找对一根导线,剪断就能排爆,那是影视剧里的情节。”在胡小飞看来,排爆绝不是红蓝之间的“选择题”,而是一道道复杂的“应用题”,而且答案必须一次做对。
穿上厚重的排爆服、防护头盔,胡小飞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疑似爆炸物。来到危险物品旁,他屏住气息,把缠绕的导线一一分离,把外围包裹物层层剥离并果断拆除,成功排除了正在倒计时的“爆炸装置”。此时距离爆炸还剩下2分钟。
当胡小飞放松紧绷的神经时,才发现脖子已经僵硬,排爆服里的衣服早已湿透。“很庆幸在这场身体极限与死神的挑战中,我和同事们又赢了!”他说。
如果说排爆拆弹是与死神斗智斗勇,那么转移爆炸物更是与死神赛跑。实际工作中,胡小飞遇到最多的是历史遗留的老炮弹、手榴弹等,这类物品长期掩埋在地下,可能出现锈蚀等问题,如果盲目“拔萝卜”,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引爆。
2018年12月27日,新会一废品店发现一枚疑似炮弹物体。鉴于店铺周边都是红木家私厂、小商店等人员流动区域,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必须尽快安全地转移和销毁。
“当时炮弹被装在桶里,桶内装满了沙子,我一只手都拿不起来。”胡小飞身着排爆服,右手轻轻扶着炮弹,左手拿小铲子,一点点挖去炮弹周边的沙子,再把它慢慢抱在怀里,小心翼翼地放到排爆罐内转移至销毁现场销毁。
在外人看来,每次行动都显得那么惊心动魄,但胡小飞身处其中,却有着别样的坦然,“真正有空思考生死的时刻,只有在拆除爆炸物之后,或者在奔赴现场的一刹那,排爆时不能有丝毫分心。”胡小飞说。
千锤百炼
练就过硬本领
胡小飞曾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雪豹突击队”,那时便从事排爆相关工作。2015年进入公安系统从事特警工作后,胡小飞继续钻研排爆技能,再次选择了游走在生死线边缘。从青涩稚嫩的毛头小子成长为成熟稳重的排爆手,其中艰辛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
为了练就一双沉稳的双手,胡小飞经常穿着防爆服在黄豆中夹大米、夹针、夹头发丝;为了有足够体能支撑完成拆弹,他在盛夏时节身穿防爆服负重前行,贴身衣物一遍遍被汗水濡湿;他一遍一遍啃读厚厚的书本,掌握物理、化学、电路等知识,熟悉各种爆炸装置的起爆原理……
“每一次拆弹,都得根据经验和技能,弄清原理,反复推敲,确保万无一失之后才下手。”胡小飞深知,排爆没有试错机会,第一次错误也是人生最后一次错误。“没有任何犯罪分子会给你轻易排爆的机会,爆炸物中藏有各种陷阱,没有任何疏忽的空间。”他的每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每一次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千锤百炼练就的过硬本领。
8年的公安工作中,胡小飞前后共到排爆现场处警40余次,处置战争时期遗留制式炮弹30余枚、自制式爆炸装置3次,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6次,被评为江门市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
“我们是挡在危险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一堵墙,永远不能退后一步。”这不仅是一名人民警察的誓言和承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崇高的使命感激励着胡小飞在排爆警察的岗位上继续无畏前行,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