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理论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借鉴广州等城市科技招商创新经验
推动江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提升江门对产业工人的集聚能力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4 年 3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江门对产业工人的集聚能力

    青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是城市的活力所在。建议发展青年友好型城市,围绕青年人的“衣食住行娱业”等各方面重点施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青年人需求的契合度。一是实施青年安居工程;二是强化城市青春特质;三是完善青年友好政策;四是丰富青年文化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江门是全省首个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案的地级市,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占全市人才队伍总量一半以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振兴实体经济,全面提升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更大规模的产业工人队伍,而集聚更多的产业工人,需要从城市能级提升、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产城融合等方面努力,让产业工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持续提升城市能级

    带动人口集聚

    进入人口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后,一个地区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该地区的发展潜力。未来江门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外来人口流入,而城市是人口流向的核心区域,要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吸引力。

    一是提升交通能级。一方面,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加快黄茅海跨海通道、深江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珠肇高铁珠江段全线动工、广佛江珠城际年内动工,谋划建设深江高铁南延线。另一方面,完善市域内部交通网络,加快形成组团间的直连直通、环线联通的网络化快速路网,提供更多“定制公交”服务,进一步提高出行便利性,缩短通勤时间。

    二是擦亮文化特质。强化城市营销,深入挖掘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内工商业遗产遗迹,利用现有物业建设江门工商业博物馆群等文博设施,建成“侨都印象”知名品牌;积极举办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工业产品博览会、咖啡文化周等活动,持续展示江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营造城市产业(制造业)文化,强化甘化厂国家工业遗址等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建设记录江门工业发展史的“工业博物馆”,将部分工业遗存地合理改造成文创园区,在江门河碧道两侧仿制工业遗迹文物等,呈现江门产业(制造业)发展的历史烙印。

    三是优化公共服务。按照城市定位和人口发展目标科学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完善“城市基层综合治理+”便民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

    建设青春江门

    提升对青年人的吸引力

    青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是城市的活力所在。建议发展青年友好型城市,围绕青年人的“衣食住行娱业”等各方面重点施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青年人需求的契合度。

    一是实施青年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每年筹建一定数量的“拎包入住”型保障性租赁住房,扩大保障范围,给予适当补贴。积极建设青年驿站,鼓励各县(市、区)将一定数量的当地青年公寓、保障性住房打造成青年驿站,或与快捷酒店合作建设青年驿站,为来本地求职的外地大学生(凭毕业证毕业两年内自动获准)提供7天以内的免费住宿。保障青年租赁住房权益,外地来江门就业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或初到江门的青年人(20—30岁左右),可优先承租保障性租赁住房,享受1—3个月的免租期;实行租售同权,给予承租保障性租赁住房青年人与购房人同等的子女入学、医疗等公共服务权益。

    二是强化城市青春特质。建设更多公共服务空间,包括公共社交、运动社交、公共文化等空间,在重点商圈等人流密集地区建设微型集会空间,支持社会团体依托公共空间举办生活、婚恋、文艺、技术、商业等活动。优化慢行体验,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重点,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电动车及共享单车布点停放设施,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和外来人员出行便捷性。同时,促进绿道、碧道、山道、云道等各类慢行道串联成网,通过“万里碧道”串起各种城市公共服务空间,构成“点线面”融合的空间格局。布局建设“青年之家”,建议共青团组织牵头负责,依托社区邻里中心实现“青年之家”(或“青年之家”功能站)园区、街道全覆盖,并汇聚“团干部+基层网格员+青年志愿者+新兴青年群体+青年学子+青年企业家”等优秀青年力量,助力“青年之家”运营,提供更多优质便利服务,推动青年群体更好融入江门。

    三是完善青年友好政策。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可以借鉴杭州市等地经验做法,探索实施财政全额贴息或“政府代偿(创业担保基金代偿)”政策,大学生在江门创业失败,贷款10万以下的可由政府代偿。完善劳动用工支持政策,探索实施满足“社会化灵活用工”需要的社保制度,研究制定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等指导文本,指导企业依法与“三新”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书面协议,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四是丰富青年文化生活。大力发展青年体育文化,建设更多公共体育文化设施,通过户外音乐演艺、大屏体育直播等形式,在五邑华侨广场及周边打造江门地标式青年主题文化街区,加强“夜侨都”品牌营造,集聚人气和商气;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支持江门演艺中心存续发展;鼓励文艺团体、事业单位举办更多音乐舞蹈演出活动。

    推进产城融合

    让产业工人更有归属感

    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打造城市功能区和产业功能区有机融合的产业社区,推动传统工厂、园区提质升级,构筑产城人融合美好家园。

    一是打造产业社区。建设示范性产业社区,在司前凤山湖园区等离中心城区较远的重点产业园区,积极谋划建设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生态宜居的产业社区。促进产业社区组织生态更加多元化,打造办公、商务配套、生活配套、文化配套、体育休闲、居住(人才公寓、住宅)、酒店娱乐、景观绿化等多元业态,形成产业多元复合生态系统。特别是从托幼到初中阶段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可通过资源整合、集团化办学等方法对园区学校教育水平进行升格提质,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满足园区企业员工子女“上好学”的需求。

    二是提质传统园区。园区功能提质,鼓励在园区配套的居住用地内建设保障性住房,将符合条件的园区企业职工纳入保障范围;积极引入专业化、市场化物业管理,提升园区新型社区管理水平。生态环境提质,通过“园区再造”工程,建设“口袋公园”、体育公园和连接周边山水田园的慢行路网,构建有山有水、有森林有草地、有公园有绿地的生态环境。配套服务提质,建设“园区客厅”,采取“相对集中+主题园区点状布局”的方式,重点发展共享食堂、人才公寓、体育文化活动中心、超市便利店、咖啡茶吧等生活配套设施,满足职工“职住平衡”的需要。

    三是升级传统工厂。工作性质升级,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员工由传统操作型向复合技能型升级,利用工作性质的升级提升岗位吸引力,并使用机器人接手一些危险、困难、重复或乏味的任务,降低员工职业损伤和风险。工作环境升级,充分用好技改政策,支持企业持续改善生产环境,强化车间办公环境改善和工歇环境升级,设置茶水间、短时休息室等,让工厂车间不闻噪声、不见粉尘、没有油污、冬暖夏凉。工厂管理制度升级,实施更灵活的劳动用工制度和更人性化的劳动纪律,畅通从蓝领到白领的转换上升通道,提供更优质的制度化技能技术教育培训。

    (刘志坚,市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区域和产业经济组委员,五邑大学江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