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侨都·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见证侨村黎塘当年的繁荣
预计3月份雨量
偏少约2至4成
台山边检站
24小时服务保通关
警惕致盲不可逆 定期检查很重要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 年 3 月 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史馆华侨银信:
见证侨村黎塘当年的繁荣

黎塘村史馆位于黎塘碉楼文化广场右侧。
写有“恩平船角墟永裕源正汇票”字样的凭票。

    策划:谷江民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文物名片】

    文物名称:君堂镇黎塘村史馆华侨银信

    文物年代:民国

    来源:华侨捐赠

    馆藏方:君堂镇黎塘村史馆

    馆藏地点: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史馆

    泛黄的银信记录着长短不一的侨史,其背后是一笔款项、一个家庭、一地发展。在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的黎塘碉楼文化广场已广为人知,广场上有37座巍然耸立的碉楼,漫步其中,追昔抚今,可以感受到时空交汇的独特魅力。旁边的村史馆大门内,保存着百年前的银信,这是华侨支持家乡建设历史的见证。

    藏在村史馆中的银信

    记者近日来到黎塘村,只见进入黎塘碉楼文化广场的公路铺设了沥青,两旁的落羽杉笔直挺拔,犹如尽职的卫士。广场内近百年历史的碉楼尽显风霜,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与碉楼环境融为一体,古色古香的“状元桥”栈道建于荷塘之上,构成一幅富含乡愁的景致。据介绍,如今黎塘村附近的中阳高速君堂出入口已经开通,便捷的交通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点。

    在黎塘村的37座碉楼中,一栋外墙重新粉刷过的黄色碉楼相当显眼,门口刻画着其始建之年——1929年,上书“福禄寿”三字。这栋名为宗谱楼的碉楼是广场中的明星,因为它就是黎塘村的村史馆。在村党支部书记张伟成的带领下,记者得以窥探其内部风采。

    在村史馆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摆放在过道上的陈列柜。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内部陈列着几本泛黄的记录簿,这是几年前张伟成从旅港乡亲张锡年家中找出来的。“张锡年是黎塘村知名乡亲,在香港供职于嘉华有限公司,其去世后,大量资料留在黎塘村的老房中,我们找到其后人,经过同意,将其中几本取出来放到村史馆中展览。”张伟成表示,通过这些银信,“可见当年黎塘村经济的繁荣”。

    在陈列柜中,记者看到有“各客来往数部”“来往总部”等本子,分别为张锡年于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二十一年(即1932年)所作的记录。翻开本子可以看到,里面记录着金钱、物品来往,是各侨眷的支取记录,字迹相当工整。本子中还夹着一些汇票,其中一张写有“恩平船角墟永裕源正汇票”字样的凭票内文提及,“徐少田”可据此票到商铺内领取“双毫券拾元”。据信,徐少田应该是当时的侨眷,收到亲人寄回的银信。其中的账本和银信多次提及“双毫”这个词,这是民国时期广东等地区流行使用的货币,为白银铸造,在当时属于价值较高的货币。通过账本可以看到,华侨寄回的物品还有西装、西裙、蚊帐、马褂、布料、高丽参等,不一而足。

    是商埠旺地也是亲情枢纽

    “当时,华侨汇款进入张锡年所在银行账户,再由张锡年抽取一定的手续费后,通过船运走水道进入国内。”张伟成记得前辈讲过,当时附近的船角圩是五邑地区最发达的商埠之一,商埠内有不少银号、商行,专门从事兑换货币等业务。这也间接催生了恩平首个客运公司,从村史馆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黎塘客运公司的汽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造型,仅可乘坐两人,“听说从船角圩坐车到开平赤坎仅需两毛钱。”张伟成表示。

    业务繁忙的船角圩是重要的中转站,也因此,这个地方的繁华盛极一时,是当时的商埠旺地,更是连接海内外亲情的枢纽。

    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与黎塘村仅有两公里之隔的船角圩,仅残存几间破旧的房子,昔日兴旺的景象早已消失无踪。船角圩的落幕,见证了现代信息与科技发展的速度,今日的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将信息与资金发送到世界各地。

    “当年,我们村中也有不少人以‘行船’为业,经常帮华侨顺带相关的信件、钱物。”张伟成还记得前辈们提及船角圩的盛景,当时,君堂江洲、牛江、圣堂、沙湖等镇的侨眷也是到船角圩兑换华侨寄回的票券,甚至开平、台山等地的侨眷也到这里领取境外寄回的资金和物品。

    而有的侨眷与外部联络较多的,张锡年则为其设置专用记录簿,各项明细十分详尽。可见,尽管当时信息不如今日发达,但人与人之间依靠信件联络,诚信相当可靠,不然华侨怎么会把资金物品托付于人?华侨主要从事船员、餐饮、裁缝等工作,工作虽然艰苦,但勤劳的华侨却能养活家人。有些挣到钱后,寄钱回乡大搞建设,村中碉楼就是那个时期建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飞冲天的女豪杰、出生于1904年的特技飞行家张瑞芬也是从黎塘村走出去的,年幼时她主要依靠国外父母寄钱寄物维持生活,12岁时离家赴广州读书,16岁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在那里,她与其“老乡”冯如一样,成为闻名世界的航空界翘楚。上世纪80年代,张瑞芬曾两度回到黎塘探亲。黎塘村中还专门建设了张瑞芬纪念馆,内部陈列着张瑞芬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记载着她成为特技飞行家的事迹。如今,张瑞芬手持飞机的雕像矗立于黎塘广场中央。

    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村史馆内部陈列着黎塘村的历史文物,多数为华侨捐赠,有古老的金山箱、旧式电吊扇、彩色电视机、卡带式录音机。馆内还摆设了罕见的红毛泥(即“水泥”)桶,用木制作而成的桶类似红酒桶,当时水泥是外国生产的,要通过这些桶包装起来运回国内,一桶约200公斤,村中的碉楼就是用这些“红毛泥”建成的。可以说,村史馆内的物品,见证了黎塘村华侨对家乡发展的支持。

    黎塘处于丘陵地带,土地贫瘠,所以村民很早就出外谋生,出国打工成为出人头地的重要出路。据统计,如今黎塘村总人口8000多人,其中旅外乡亲4000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乡人口中,90%以上是侨眷。黎塘村还是名副其实的恩平“华侨历史第一村”,其创造了不少在恩平的“第一”:第一个通电话线路的村落,创办了恩平第一本侨刊,拥有恩平第一间侨联大厦、恩平乡村第一个汽车客运公司、恩平城乡第一个公园。这里也孕育出首个华裔特技女飞行家张瑞芬。

    接下来,黎塘村将依托深厚的华侨资源底蕴,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进一步盘活碉楼、民房、校舍等资源,深挖银信中的侨历史,讲好侨故事,打造集华侨文化、航空文化、耕读文化于一体的民宿文旅项目,让老侨村焕发新活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