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每天奔走在校园各处。她们,手里拿着的,不仅仅是书本。
课堂上,她们一边上课,一边转身追回突然离座的患有孤独症的学生。课后,她们是“妈妈”,手把手教孩子们洗手、洗碗,学会自理,学会照顾自己。
她们就是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市特校”)的女教师团队。
1991年建校以来,女教师就一直是市特校的主力,撑起了学校教学的半边天。面对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她们有着火眼金睛;面对学得慢的孩子,她们有着常人不及的耐心;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们掌握了各种技能……她们是照亮一座座“孤岛”的亮光。这个三八妇女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群不一样的女老师及她们背后的故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翠玲
实干
甘当“开荒牛”
市特校的前身是江门市启智学校。1991年,刚建校的校舍是借用紫沙小学的两层旧楼房,共4间教室,教学日常活动都是借用紫沙小学的操场。当时,学校仅有5名教师,均为女教师。1996年,学校搬到龙湾(现校址),有了属于自己的校舍。
女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而这个比例在特教行业则更为倾斜。别以为她们是“弱女子”,实质是“女汉子”。刚搬到新校区时,怀揣主人翁精神,学校的女教师参与了植物园、菜地、滑梯、篮球架、跳高跳远沙池等建设工作,甚至楼顶校名的大字也是女老师参与挂上去的。
吴翠玲老师于1998年入职,回忆起26年前刚加入市特校这个大集体时,她的记忆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当时校门外都是山,校内连运动场地都没有。为了方便学生出行,我们女老师除了上课,还当起建筑工人。周末,我们手握锄头,开辟了一条学生上学走的路,挖出了一块跳远的沙池,水泥滑梯也是我们亲手做的。”吴翠玲说。
如今,市特校有教师88人,其中女教师69人。建校以来,女教师一直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她们是良师,更是学校的“开荒牛”“孺子牛”。
坚持
让“铁树”开花
特教的艰辛超乎想象,这是记者在学校走访时的真实感受。“特教的女教师与普通学校的女教师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更细心、更有耐心,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有所不同。我们的孩子刚入校时大多是不会表达自己诉求的,更有个别孩子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市特校副校长周换转说。
对这些孩子来说,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是学习的最大目标。可是,因为先天原因,他们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一个简单的动作。用吴翠玲老师的话来说,特殊教育就是所有老师们一直坚信的一份让“铁树开花”的工作。
建校至今,30多年来,周换转坦言,每个班的孤独症学生越来越多了,“学校刚开办的时候,没有孤独症孩子。作为女教师,细心、耐心是我们的优势,而面对这些孩子,女教师们不仅要有应对孤独症学生情绪、行为等问题的专业知识及处理能力,也必须在短时间内充分熟悉孩子们的特性,才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化教学。”周换转说。
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女教师们撑起了学校的半边天。目前,学校有4人获评“南粤优秀教师”,8人获省级荣誉称号,拥有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均为女教师。此外,10人获江门市优秀教师、班主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其中9人是女教师。近年来,3名教师代表江门市参加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特殊教育组)总决赛获得一、二等奖,其中2名是女教师。
冯瑞香是市特校的“元老级”教师,1995年毕业于中山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她,同年7月就入职市特校。“29年来我一路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帮助了很多初入职迷茫的新教师。现在时代进步了,我也经常向年轻老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这就是我们市特校良好的传帮带传统。”冯瑞香说。
用心
让家长看到希望
特殊孩子如蜗牛爬行,一点点进步就能让家长看到希望。
在市特校工会主席黄长娴看来,女教师擅于运用女性的温婉和母性优势与家长沟通,能够“共情”,体会特殊孩子家长的不易,经常换位思考,和家长们进行有效沟通,诚心实意为家长提建议和方法。
除了用心用情,女老师更能征服家长的是她们扎实的专业知识。“我们面对的是特殊孩子的家长,有的在陪伴孩子康复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特教知识,有的会积极配合教师引导,还有的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比较无奈,所以我们女老师一直在不断学习充电,以扎实的特教知识与家长互相探讨,指引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黄长娴说。
女教师为学校勤恳奉献的同时,学校也给予了女教师从专业成长到心理健康上的关怀和帮助,比如开展师徒结对、多彩的工会活动、心理健康讲座、创设学习培训的平台……让女教师们身心健康,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