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江仁轩
“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我市高质量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以来,一批批青年人才在基层放飞梦想,在实践中逐步成长。昨日,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目前我市累计招募并培育到基层的青年人才超1100人。他们支农、支教、支医,以青春热血、聪明才智,为基层发展注入活力。
黄荣滨便是其中之一。这位土生土长的江门娃,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他说:“基层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是青年干事成长的好选择。”
消除溜坍隐患
大学毕业后去大城市打拼,是许多青年的选择和向往,但也有人选择扎根基层。2022年,黄荣滨通过“三支一扶”招录考试,到新会区古井镇政府规划建设办公室工作。
基层工作,有着“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特点,意思是上面所有的工作部署,都要通过乡镇这根“针”,把线引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因此,黄荣滨的工作很多。
入职不久,黄荣滨就收到消息,有个种植户包了山头种新会柑,把山上的树木都砍光了,存在水土流失问题。随后,他与同事立即去查看,发现山头紧邻铁路。尤其是仰坡区域,由于土壤侵蚀和植被破坏,存在明显的溜坍隐患。
“一旦发生溜坍,不仅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行,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于是黄荣滨等人立即与当事人联系,告知事情的严重性,并提出解决措施。在他们的督促和协助下,当事人组建专业的施工队伍,对仰坡进行加固、补种树木。最终,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铁路沿线环境明显改善。
黄荣滨说:“有人会觉得基层工作是小事,不重要。但事实是,基层最贴近群众,工作做好了,群众就能直接受益,还能防范问题、隐患的发生。”
学会和村民打交道
古井镇下辖1个社区、17条村,常住人口3.6万人。驻村是黄荣滨诸多工作之一,他的工位上长期摆放着雨鞋、迷彩鞋、安全帽。这是下乡的标配。
黄荣滨负责的霞路村离镇政府不远,仅有两三公里,每周四是固定下乡时间。要下乡,就要与村民打交道。而村里多是老年人,他这个26岁的小伙如何与乡亲们搞好关系,开展工作?
实践中,黄荣滨摸索出要领:要学会让村民放下戒备。“很多村民习惯在熟人社会生活,对陌生人会有天然的防备心理。”他说,最好跟村干部一起上门,这样工作容易开展。
此外,黄荣滨认为倾听也很重要,“我们要学会倾听村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存在风险,直排式热水器已经不让安装了,已安装的都要换掉。但有些老人不想花钱,所以迟迟没换。黄荣滨在劝导他们更换有隐患的燃气具时,会先从他们的忧虑出发,告知有补贴政策,并帮村民填写申请材料,申领更换补贴。
在黄荣滨等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更换了有隐患的燃气具,极大保障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黄荣滨的足迹也走遍古井镇17条村落。
经历有苦也有甜
在基层工作,除了按部就班,还要处理突发情况。来到古井镇一年多,黄荣滨经历颇丰,“夏季要防范台风,秋冬要防范火灾,平时要调解矛盾纠纷”。
去年8月,台风“苏拉”生成,直冲珠三角而来。古井镇政府全体人员闻“风”而动,黄荣滨与村干部走访村庄,劝导棚房住户转移,通知养殖户回家避风,检查码头船只进港避风情况。“台风一来,就没得休息,晚上还要驻村过夜,随时应对突发情况。”黄荣滨说。
一天晚上8时左右,黄荣滨正在值守点待命,突然接到消息:有对夫妻从养殖场回家途中车子坏了。当时,外面风势已经很大,雨也在下着。出于安全考虑,他们立即向领导汇报,将这对夫妻就近安置在村委会过夜。
去年端午节,黄荣滨休假在家,有村民驾车不慎撞到一间平房,导致房子一侧坍塌。他立即和同事赶回,逐步调查取证、清理和围蔽现场,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家。
基层事情多,辛苦在所难免,但也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在黄荣滨心里,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有苦也有甜,他从不后悔。6月,黄荣滨就要结束“三支一扶”工作。他希望继续为家乡贡献力量,也期盼更多青年“下来”,让基层沃野焕发新绿,人才之林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