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中小学生如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冲击全国名校?……近日,由江门日报社、江门市广德实验学校举办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变革”主题讲座在江门市广德实验学校举行,共吸引来自五邑地区各地1500多名学生、家长到场“取经”。
讲座现场,清华大学教授薛平围绕“背景介绍”“强基计划”“清华方案”“选拔培养”四个方面,详细解读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在未来升学方面的相关政策和优势,引导现场学生以创新为引领,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现场师生纷纷表示,讲座“干货满满”,收获颇丰,对于自我定位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将全面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文/图 吕中言
国家亟需能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人才
“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关键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教育。”讲座刚开始,薛平就明确了这样的观点。
近年来,国家亟需能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优秀人才。“无论是新高考改革、大学中学教育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自主招生等政策推出,都与之息息相关。”薛平说。
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营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评价机制应当如何设计?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从中学到大学的有效贯通?……薛平指出,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薛平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并不是单纯指成绩拔尖的人才,更不是指考试升学中的掐尖,而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善于创新,且出类拔萃的人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创新人人可为,也分为大创新、小创新等不同层次,与之相应,拔尖创新人才的准确含义是“能够产生大创新的人才”。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激励学生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类健康、地缘冲突、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挑战,树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孕育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探索重大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深入探索、坚定志趣,为推动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形成自然科学“中国力量”和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奠定基础。
薛平指出,五大学科竞赛当前成了优秀学生的“蓄水池”,也是挖掘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普遍具有意愿强烈、学习能力优异、学科基础扎实等特点;学科竞赛任教教师则普遍具备教育背景良好、专业素质出众、教学能力卓越等特点。”薛平说。
强基计划是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2020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同时,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教育部将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毫无疑问,强基计划已成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薛平表示,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基计划给予招生高校充分的空间。明确高校需要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薛平特别指出,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无论是报名方式、专业范围、入围方式、认定录取方式等都有明显的差异。“强基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招生计划,而是一个招生培养一体化方案。”薛平说。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达11个
如何通过强基计划冲击全国一流高校?薛平通过解读清华大学近年的强基人才选拔和培养定位,引出答案。
薛平表示,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清华大学围绕“为国选材,厚植强基,拔尖领军,创新未来”的人才选拔培养定位制定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致力于打通评价、选拔、培养和后续发展等多个关键环节,面向未来、加强衔接、形成合力,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培养拔尖领军型人才。
据介绍,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涵盖物理学、数理基础科学等11个专业,覆盖致理书院、未央书院、日新书院等五大书院。
志趣坚定、禀赋优异,综合评价、优中选优,是清华大学强基计划人才选拔的主要原则。“入选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学生首先要认同‘强基’理念,具备‘强基’特质,胸怀家国,志向坚定,有志于未来从事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研究。”薛平说。
清华大学依据学生高考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按照生源所在省份各学科组或专业组的强基计划招生计划数的6倍确定入围名单(末位同分同时入围),并公布入围分数线。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且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银牌)及以上奖项的学生,可以破格入围;入围学生高考成绩不得低于各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综合成绩具体考核方面,清华大学按照高考总分(按满分85分折算)+高校测试成绩(按满分15分折算)计算形成(若学生综合成绩相同时,则按单项顺序及分数高低排序,单项顺序排列依次为:高校测试成绩、高考总分)。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报送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审核并办理录取手续。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环节;未被录取的学生可正常参加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环节。
讲座最后,薛平特别提到,除了高考统招外,当前学生冲击清华大学的方式超过10种,其中包括国家专项、艺术类、飞行学员、国际学生、军工定向等方式,每年清华大学共录取约3500人,少数民族约占10%,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约占20%,欢迎广大江门考生踊跃报考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