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浮石飘色,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幅随着四季更替自动变化的生动画面,有春的希冀,有夏的耕耘,有秋的收获,有冬的蓄积和新的又一轮生长。
浮石飘色,恰如岭南的风,轻轻柔柔。风云际会,朝晖夕阴。从秦平百越始,有南越而终归于汉。自五代十国起,有南汉而终归于宋。宋元间有南宋覆于此,明清间有南明覆于此。大浪淘沙,有无数英豪折戟沉沙,有无数志士力挽狂澜,也为台山斗山浮石积累了无数文化沉淀。公元1279年,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崖门奇石,于宋为大不幸,于新会及其后析出之新宁(公元1499年设立,1914年改为台山),则为莫大幸事。战后遗存的南宋军民流落新会,为岭南滨海培育文化精英无数,古井烧鹅、东艺宫灯等均源于此。浮石赵氏族人亦由新会古井迁来,自明始,立村600余年。因村后有浮山,故村名如此。令人惊叹的是,浮石村坚持里坊制度数百年,由一坊乃至十坊,坊坊相连,巷巷相通。一日访里巷,发现一巷名“三坊二十七巷”,阵容比著名的福州“三坊七巷”大很多,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如浮石所居赵氏族人非土著,浮石飘色,亦非出自本土。相传赵氏族人清初进京赶考,发现抬阁表演,便带回本村用于北帝诞巡游,并日益发扬光大。台山市常住人口90.77万,海外华侨182万,遍布海外107个国家和地区,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台山华侨向以“爱国爱乡”著称,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及改革开放中作出重大贡献。南北融合,夯实东西交流之基石;文化融合,培育经济包容之土壤。微风拂面,杨柳依依。北帝诞为农历三月三,塞上春寒料峭,东北冰雪未消,此间莺飞草长柳绿花红,田里秧苗初长,村头绿榕成荫,木棉朵朵绽放。一众人等,锣鼓鸣道,色柜成行,鱼贯行于田埂,寂寥乡间陡然有了精神。
浮石飘色,恰如岭南的雨,洋洋洒洒。你看那游行队伍,一组六人,四位壮汉抬轿子,两位小孩飘飞于上。抬轿者身强体壮,意志坚韧,几百斤重的轿杆扛在肩膀上,没见一个人咧嘴,也没见一个人皱眉头。轿子上一坐一立的两位小朋友,心无旁骛,气定神闲。轿子叫做“色柜”,为保证平衡,在箱底压大石若干。余尝试轻重,轿子未起,肩膀已被压得生疼。每台飘色有两个“色仔”,一上一下,坐者为“屏”(又称“下色”),立者为“飘”(又称“上色”)。飘色之妙,全在于此。看那穆桂英,腾空起舞,身披铠甲,手使银枪,英姿飒爽又自带妖娆。看那赵子龙,英姿勃发,勇救阿斗,正冲锋陷阵,横扫千军如卷席。还有木兰从军、牛郎织女等一组组飘色组合,生灵活现、惟妙惟肖,一台台大戏次第上演,感觉有无数神仙美眷相会,又有无数志士英豪聚首,直把山野渔樵、河湖钓客看得如痴如醉,直感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村人不语,内心默默祈祷。一边拈香,一边祷告,祈盼远行人平安归来;祈盼有志者心想事成;祈盼风调雨顺;祈盼国泰民安……所有良好的祈愿,都在这里头了。
浮石飘色,恰如岭南的草木,根植大地,生机葳蕤。亲见浮石飘色表演的万人空巷景观,从斗山华侨广场起,经新宁铁路广场,穿梭大街小巷,游行数公里,一路人潮人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至斗山河边绿坪处停歇,未见发布解散号令,人海便四下消散,正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真个是长于田亩,隐于烟尘。欲与色仔聊聊,不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便脱了戏服,换了校服,混在人群中很难分辨出来。几个正用毛巾擦脸上妆色的小演员,说还要赶紧回家复习功课呢。进村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师傅,言及飘色传承人培养。赵师傅说,没有工资发,参与全凭热爱。平时上学的上学,做工的做工,轿夫、色仔都是临时招募。不过,心一定要静,志一定要坚。色仔必须头顶碗水不洒,轿夫必须肩扛重物不动,方能通过遴选。正与赵师傅攀谈,跑来两个小家伙,说他们就是表演飘色的。小姑娘说,她上五年级了,扮演穆桂英。想起来了,上次巡游的“穆桂英”正是她,电影《故园飘梦》里也有她的身影。问她长大的理想是什么?她说想当医生。问她为什么,说因为可以救人。另一个是小胖墩,上六年级了,是“穆桂英”的表哥,在巡游队伍里舞狮子的。问他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想当消防员。问他为什么,原因一样,也是因为可以救人。《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奉献精神、仁爱情怀,在耳濡目染间植入了少年心田。
古人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真正的精神食粮,必然是根植于生活的,而且为生活带来欣喜和希望。名列国家第二批非遗的浮石飘色,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