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向海图强、向海而兴,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现如今,多个沿海城市拿出了抢抓“打造海上新广东”机遇的新部署,例如,广州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珠海强化陆海统筹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惠州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作为拥有414.8公里大陆海岸线和4880平方公里广阔海域的江门,大陆海岸线占全省1/10,海岛数量居全省第二,在珠三角7个沿海城市中大陆岸线最长、海岛数量最多、滩涂面积最大,有着向海图强、向海而兴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江门,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便提出“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船舶制造等临海工业”,将目光投向海工装备制造产业,作为经略海洋的重要抓手之一。
可以说,这既是江门利用自身优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江门之能服务大局之需的长远目光,也是江门强化对机遇的准确判断,为未来实现更大发展的提前布局。
一方面,江门有着建造海工重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例如辖内银洲湖是西江、潭江两大水系江海转运的枢纽,有珠三角西部“黄金水道”之美誉,连接银洲湖的崖门水道是省重点航道,乘潮通航能力达2万吨,为海工装备制造、测试等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江门造”海工重器——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广东省内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大型养殖装备、江门首座现代化养殖平台——“台山1号”等的成功建造,都是有力的佐证。
当前,江门在新会、台山两地谋划建设1000公顷海工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广东最大海工装备制造基地,这是利用自身水域、岸线、腹地等比较优势,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广东其他城市协同发展,以集群式思维壮大区域间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深远考量。长远来看,这将为广东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江门一直是广东造船业发展重镇,在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方面有着一定的产业基础,培育了一批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例如省内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南洋船舶,研制出国内第一艘深层水泥搅拌船以及承建了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的江门航通公司,连续7年进入全球80英尺以上超级游艇榜单前30强的海星游艇,以及建成全球最大机械化梳式滑道的威立雅等。
在当前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进入复苏新周期背景下,江门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准确研判产业发展风口,提前布局抓住发展“增量”机遇,以海工装备制造为抓手,将为江门推动海洋强市建设强势破局,在打造海上新江门上实现新突破提供关键支撑。
今年,备受瞩目的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将建成通车,“大桥经济”机遇下,珠江东西两岸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加速,区域间产业的融合发展,无疑将迎来历史性突破。
近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岸明在台山调研时强调,要结合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需要,发挥好水域、岸线、腹地等比较优势,加强与深圳的产业对接,推动海工装备产业乘势崛起、做大做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晖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江门将与深圳高标准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启动区,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园区共建、航空物流等领域融合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深江合作将是未来江门海工装备产业升级的一把关键钥匙,特别是在当前江门大力推动“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的跨市战略组合布局的背景下,江门海工装备产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斯比在江门建成首个移动浮岛项目,未来计划在江门建立深海装备制造基地,传递出不少积极信号。
其时已至,其势将成,更应快马加鞭。在机遇叠加之下,有着向海图强、向海而兴坚实基础的江门,呼唤更多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务实高效的干部脱颖而出、真抓实干。经略海洋,江门值得更多期待。(皇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