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生态系统是引进、凝聚和善用人才的重要载体,在追求人才引进的同时,也应重视凝聚人才的策略。促进江门市高素质农业人才发展,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要全面优化农业人才发展环境;二要聚焦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人才;三要激发本土农业人才发展潜力;四要创新高素质农业人才激励机制。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出,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发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从而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破解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要依赖能够推动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人才,而现代化农业的壮大则为农业人才提供了实践知识、推动发展、促进行业进步的机会。
近年来,江门市积极推进“科技引领”和“人才倍增”工程,为现代农业产业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农业作为江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以寻求更高的收入和更优的生活条件,加上对农业行业传统的刻板印象,导致许多青年人才对农业的兴趣不高。因此,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江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探讨如何有效引进、培育、激励及凝聚高素质农业人才对于江门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门农业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江门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享有“产粮大市”“渔业大市”“中国陈皮之乡”“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等美誉,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目前,江门市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各县(市、区)农业产值均持续增长,尤其是台山市、新会区和开平市,对江门整体农业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第一产业对江门市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在持续增加,江门的涉农企业实力也在持续增强。截至2023年,江门市涉农企业约3000家。其中,台山市涉农企业数量最多,超过800家。从企业类型看,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企业较多,接近1000家,而林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少。
在各县(市、区)农业产值均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农业从业人员收入也实现持续增长。比如2017年至2021年间,江门全行业平均工资从6.61万元增至9.36万元,增幅为41.56%,而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则从5.22万元提升至9.01万元,增幅达72.52%。这些数据说明,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已经超越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平均工资正在逐渐接近全行业平均水平。这也表明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正在持续改善。
尽管江门农业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也存在农业劳动力存量下行压力大、高素质农业人才供需存在矛盾、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有待提升等问题。
做好人才“引育留用”
人才生态系统是引进、凝聚和善用人才的重要载体,在追求人才引进的同时,也应重视凝聚人才的策略。促进江门市高素质农业人才发展,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要全面优化农业人才发展环境。积极为农业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和人才引进补贴等,以降低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同时,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农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科技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一代农业人才拥有新的思维方式及技术,有助于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加快完善农业人才的引进、培育、激励政策,确保政策的竞争力和时效性。为满足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关键需求,可完善提升生活质量、购(租)房补贴等政策,以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的环境;优化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可考虑提供餐饮、住宿、交通、教育、医疗等特惠政策;借鉴有益的人才引进经验,以减免企业所得税或返还形式,为企业在引进高素质农业人才中所产生的费用提供税收优惠。
二要聚焦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人才。针对江门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明确人才引进的关键领域,以提高农业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农业产业链的角度看,江门农业人才引进可重点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上游产业链人才,包含种业类和养殖类人才。江门应抓好建设“种业长廊”机遇,吸引高素质种业人才,如水稻育秧、水产原种保种、种禽遗传保护等人才。第二类为中游产业链人才,主要包括农机制造类和食品加工类人才。可积极引入现代化设施农业技术和智能农机制造技术的专业人才,这样有助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迈进。江门可以把握预制菜产业园建设的契机,推动引进马冈鹅、新会陈皮及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及质量控制人才。第三类为下游产业链人才,包括产业发展类、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品牌营销和农业金融类人才。产业发展类人才可分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产业融合类人才,其中,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有助于提高农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及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引用促进三产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则有助于发掘传统农业中新的增长点和市场机会。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及市场竞争力,要着力引进农业品牌管理类人才和高素质的农业金融和风险管理人才。
三要激发本土农业人才发展潜力。在人才储备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加大本土化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培育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积极搭建政府、农业龙头企业、省内涉农高校及科研机构三方合作平台,共同建立农业人才培训和交流机制,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在种业、植物保护、种禽养殖、农业机械与农村电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促进人才与技术要素双向流动。其中,农业人才的培训开发需要结合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增加对农业实用型人才、技术人才以及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投入,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比如,强化农业专业学科建设、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开设特色工艺班,以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本地农业企业为涉农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以吸引高素质的青年农业人才;加强与国际农业组织和科研机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传播,为本土农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建立农业实用人才交流项目,组织本土青年农业人才与农业先进国家学习交流,吸收先进的农业理念和技术,提升本土农业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为中青年高素质农业人才搭建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现的国际互动平台,鼓励青年农业人才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农业发展的新思维和新技术。
四要创新高素质农业人才激励机制。江门应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农业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贡献和质量提升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比如,加大对六大优势农业产业中的关键技术突破的奖励力度,包括专利奖励和科研成果奖励等措施;提升农业人才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高素质农业人才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加强对入县下乡人才的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对农业工作的认可度和尊重度,树立典范;为中青年农业人才提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帮助其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畅通农业人才的成长通道,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政府和企业应关注农业人才的精神需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确保农业人才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对于需要融入新环境的外来人才,政府和企业应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和帮助,例如语言培训、文化交流活动等,以促进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此外,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要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如通过举办农业人才交流活动,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以提高外来人才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引进和集聚一批具有创新力和执行力的实用型农业科技团队,形成能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力量,实现江门市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陈翔,管理学博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