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陷地面修复平整
校园安全隐患消除
“减”有方向 “增”有质量
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丰富教研方式
创建高效课堂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4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减”有方向 “增”有质量
多方推动教育生态重塑 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发展小学阳光心理节上,学生们玩起了团队游戏。
篁湾中心小学的课后素质提升班受欢迎。图为足球小将们在踢球。

    开栏语

    三年前的7月24日,“双减”政策问世,在教育领域引发极大关注,政策的影响席卷校外教培行业,进而改变了学校教学理念。

    “双减”政策落地后,我市相关措施陆续出台,从校外到校内,从课堂到作业、从考试到课后托管,从学生到教师,从家庭到社会,五邑大地上的一系列调整和改变迅速出现。近三年来,我市坚持规范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内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孩子们的脸上笑容更多了,老师们的教学效率更高了,孩子们的自由时间增加了……

    三年间,各种改变在悄然发生。“双减”成效有目共睹,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正越发深刻。

    为回顾“双减”一路走来的获与感,本报将推出“‘双减’三周年”系列报道,走进学校,走近师生和家长,一起探寻“双减”三年来的变与不变,倾听和感悟来自教育一线的真实声音。

    三年前,“双减”鸣锣,全国上下掀起减负增效热潮。

    “双减”政策明确,“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双减”,绝不是为“减”而减。它更是吹响基础教育强势回归本心的号角,是奏响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前奏曲。

    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减”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市委教育工委统筹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专门成立职能部门协调落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年间,随着“双减”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地落细,一些好的变化已经发生。商业街、商业广场里的教育培训广告少了,老师课堂讲课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堆在学生和家长肩上的不必要“作业”少了,孩子每天睡眠的时间多了。应当说,“双减”政策的初衷和已收获的成效,是家长、学生、老师和社会都有目共睹的,也是大家所期待和认可的。

    不过,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仍旧存在。比如,“刷题式”作业和不合理的考试、排名减少了,但一些家长又开始担心起孩子“吃不饱”,甚至“主动”寻找一些隐形、“变异”的违规培训……如何化解这些教育焦虑和现实矛盾,让“双减”政策推动教育生态重塑,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和“育人初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让人欣慰的是,“双减”路上,大家一直在努力。

    文/图 娄丹 陈慕欢

    规范校外

    补课降温了

    时针拨回到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重锤落地,立即引起了全国教育界的“巨震”。

    人们尚未完全消化政策内容,最敏感的资本市场已做出反应。

    “校外培训机构迎来史上最严监管,学科培训严禁资本化运作”,在那些天被频繁提起。

    曾经,去校外培训班上课成了不少孩子课余最主要的内容,学科类培训机构门庭若市。繁荣的表象下,教培行业教师资质不达标、超纲教学、预付费乱象等问题层出不穷。

    想彻底整治教育乱象,必须要大刀阔斧。“双减”政策出台后,在严格执行落实教育部出台的30多个配套文件的基础上,我市积极行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以“消化存量、规范增量、管好变量”为工作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双减”各项任务落地。围绕学科类培训压减目标任务,不再审批新机构,按期完成“营转非”“备改审”、实行政府指导价三项重点任务。在规范治理的同时,我市还做好服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的100%压减。

    随后,又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回头看”,部署围绕相关问题,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1万多间(次)、人员2.5万多人次,推动完成了近1000个问题整改。为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有关部门持续开展巡查执法,对一批违法违规的校外培训进行了行政处罚。

    创新审批流程,率先在全省制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许可审批规范性文件并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因工作成效显著,《广东江门以“五个率先”构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许可审批工作体系》还入选教育部全国“双减”工作100个优秀案例,全省仅两个城市有案例入选。

    同时,市教育局还牵头起草《江门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审批实施细则》,以部门规范性文件印发执行,并面向各行业各单位选聘一批江门市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不定期组织开展校外培训社会监督行动。

    去年,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正式上线。目前我市已有400多家校外培训机构进驻平台,教育部门已完成对入驻培训机构相关资质、资金、人员、材料、场地、课程等信息的审核备案。

    巨大变革下,家长们感受最为直接。

    “之前我家姐姐每年的培训费用差不多要2万元,现在弟弟每年比姐姐要少一半。”家住北新区的家长黄女士说,与目前读八年级的姐姐相比,现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弟弟上培训班少了很多,且基本是以围棋、球类等兴趣班为主。

    “双减”之前,学科类培训是市场主赛道。“双减”之后,体育、科学、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更受青睐。经过阵痛,一批校外培训机构已初步实现转型。

    提质校内

    作业精简了

    校外减负,离不开校内提质。

    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整治规范的同时,“双减”的另一场重头戏——校内教育提质增效、强化教学主阵地作用,也在加速推进。

    与教培行业整治相比,这场大戏,没有全行业颠覆的惊心动魄,也没有市场的惊涛骇浪,却更加深刻持久。

    社会对于“双减”的关注讨论乃至担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倘若减少了校外培训,孩子的学习效果会不会受到影响?要留出课堂时间用来做检测,教师教学任务能否完成?让学校去做课后服务,能否保证质量?

    面对担忧质疑,教育部门态度明确,要“始终把校内减负提质作为‘双减’工作的根本之策,切实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围绕“主阵地”,我市各学校聚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作业设计和管理、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句话曾是林秋红家的真实写照。

    林女士的孩子目前在蓬江区发展小学读四年级,她说:“之前作业多的时候,孩子磨磨蹭蹭,经常写到十一二点,严重影响了睡眠。自从在学校参加课后托管后,孩子大部分作业都写得完,而且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了。”

    如何解决作业量多、学生写作业时间过长的顽症?发展小学副校长陈红宇介绍,学校注重为学生们的“书包”瘦身,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其他年级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完成作业;老师认真批改、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并进行个性化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作业质量;打造“学科+实践”新型作业模式,如语文“学以致用”作业设计,数学“前置性”作业设计,英语“情景式”作业设计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业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发展小学的做法并不是个案,而是“双减”之后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一个缩影。

    家住滨江新区的范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两个孩子一个读五年级,一个读二年级,基本都能在学校的课后托管时间完成作业,回到家做一点口算之类的额外练习就可以了。

    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我市先后组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共收集体备课优秀成果614项,单元整体作业设计643项,评出一批优秀成果,并从各学科精选典型案例,供各学校教师学习借鉴。

    学习高效了

    如何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有校内“吃得饱”,才不必去校外“加餐”。

    作业少了,补课没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保证?

    对此,不少学校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落实“双减”,除了做足“减法”,更需要做好“加法”。我市各校强化学校教书育人主阵地作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习中就能“吃饱”“吃好”。

    “怎样能维持鱼缸生态系统较长时间的生态平衡?请大家一起来做一做!”近日,在紫茶中学七(1)班,李克老师的生物课《设计并制作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的生态瓶》充满活力。学生们分小组开展实验,往玻璃容器中放入水、塘泥以及水蛭、水蚤、小型鱼类等水生生物,制作生态瓶。学生们全情投入,通过亲手实践探索体会生态系统建立的不易。

    紫茶中学副校长蔡丽平介绍,“双减”三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致力于“学教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何根据学情有效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内驱力?如何让学生头脑中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体系,并与生活关联起来?这都是我们时刻要考虑和探索的。”蔡丽平说。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市积极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加强督导检查,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严格落实“十不得一严禁”。扎实推进《江门市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推广“陈白沙文化背景下深度学习思维课堂实践研究”等173个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深化“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教学改革,完善“学、教、评一体化”教学管理,让学生在校内课内学好、学足。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深入推进“新强师工程”,大力开展“五邑名师大讲堂”“校长领航计划”“江门名师风采”等活动,全面提升校长、教师、教研员能力素质。

    活动丰富了

    校内与校外齐抓,减负与提质共举。

    “‘双减’以来,我最高兴的是能看到孩子们变得阳光自信了。”蓬江区荷塘镇篁湾中心小学校长陈俊元由衷地说。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纱龙节上,该校学生身穿汉服、头戴“龙头”等,迈着自信的步伐上台展示自制的文创作品,有纸伞、扇子、竹簸箕、帆布包等,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劳动素养。

    纱龙·龙舞、纱龙制作、合唱、编程、数独、绘画、篮球、硬笔书法……该校目前开设了十多个课后素质提升班,成为提升镇街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

    “双减”以来,我市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多样的特色校内课后服务,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格局。目前,全市共推出涵盖体育、棋牌、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与书法、语言与表演、科技创新与实践等八大类的提升活动班超2500个,参与素质提升活动人数约20万,有效减轻了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的压力和负担。

    与此同时,我市还制定出台相关制度,明确课后服务收费标准、东西部学生年度补贴等标准,以保障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此外,还成立江门市少年科学院,着力选拔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打造精品研学线路和科技夏令营,深入推进“中华武术进校园”,让孩子们通过校园“主阵地”就能学得丰富,玩得精彩。

    这些获与感,将会引领教育工作者从更高的站位、更宏大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双减”政策,持续推动教育生态重塑。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