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 潜在风险步步紧逼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4 年 4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会柑产业本轮“康波周期”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长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 潜在风险步步紧逼

新会柑种质资源中心建立起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加强苗木保护。
新会林科所依托园区温室大棚资源,创建新会柑无病苗木繁育基地。
新会柑、新会陈皮产业全链条总产值已经飙升至230亿元。
健康的苗木,是新会陈皮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好的苗木才能产出好的陈皮。
2006年,新会柑及新会陈皮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享誉“一品双地标”、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蝉联“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榜首、获授“中国陈皮之都·新会”称号……近年来,新会柑(学名茶枝柑)、新会陈皮产业意气风发,产业全链条总产值迅速飙升至230亿元。

    回顾新会柑产业发展历程,兴衰的交替无不与种苗息息相关。近年来,在新会陈皮带动下,一路高歌的新会柑产业催生出前所未有的苗木需求,与此同时,过热的产业发展也让良莠不齐的苗木市场有了“孳生”的环境,需要警惕。

    作为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点名”的“土特产”代表,新会陈皮是体现“百千万工程”成效的富民兴村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止当下、更在长远。面对历历在目的历史教训和步步紧逼的潜在风险,“下一代”新会柑“种”在何方?

    在加力提速奋战“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新会柑产业正全力推动科技赋能种业振兴,从“芯”开始保持健康,以良种苗木引领农业界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新会陈皮全产业链总产值早日突破五百亿元打下坚实基础。

    统筹/毕松杰 文/毕松杰 张浩洋

    图/毕松杰 张茂盛 任晓盈

    历史

    新会柑产业曾大起大落

    如今喊出“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新会陈皮,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却几近走投无路。

    “我清楚地记得,1996年,新会全区柑树仅剩下不到46.67公顷,产量不过寥寥数百吨,整个产业遭遇‘灭顶之灾’。”讲起这段往事,大半辈子扎在新会柑事业上的新会区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农艺技师潘华金历历在目。

    事实上,种植已有千百年历史的新会柑产业,一直有起有伏。正如经济学术语“康波周期”提出的商品经济存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周期,新会柑产业也有农业界的“康波周期”规律。究其原因,柑橘界的“癌症”——黄龙病是“罪魁祸首”。新会地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柑橘黄龙病的高发区,基本每隔10年左右,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感染,从而造成新会柑产业一次次“洗牌”。

    20世纪,新会柑生产曾有过两个突出高峰期:1936年,种植面积4040公顷、总产量6.48万吨;1990年,种植面积9067公顷、总产量16.55万吨。从1990年的“世纪之巅”,到1996年的几乎“一无所有”,人们不禁要问,短短数年间,为何反差如此之大?

    故事得从20世纪50年代讲起。“当时,新会相继成立果树技术推广站和果树研究所,逐渐着手品种选育工作,确定大种油身、细种油身、大蒂、高笃和短枝密叶五大品系,选育出新会柑‘大洞05’等大种油身优良单株。到了20世纪60年代,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以红柠檬为砧木的嫁接技术,该技术培育的苗木具备根系发达、早结丰产等优点,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全面推广应用,使得新会柑良种选育成果在柑橘大田生产中快速发挥作用。”潘华金说。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下,新会提出“种果致富,柑橘首位”的号召。在政策、技术、市场叠加的机遇下,从事新会柑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赚钱效益也越来越好,新会柑种植面积以每年1500—2000公顷的增长速度持续攀升,直到1990年前后到达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随着新会柑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新会柑苗木的需求也在剧增,这给不合规的苗场钻了空子,急于生产的农户开始铤而走险购买来历不明的苗木,让缺乏检疫的苗木大量流入市场,劣质苗、携带黄龙病等病害的病苗开始泛滥,导致许多果园的果树还没有进入丰产期,就开始衰老黄化,甚至全株死亡。

    时间来到1991年,压垮新会柑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当时的新会柑产量达到16万吨,市场收购价却迎来暴跌。果贱伤农,大量果园因此被“抛弃”,疏管失管的果园成为柑橘木虱这个黄龙病唯一虫媒的“天堂”,加上此前积累的问题苗木,最终导致黄龙病暴发。“到了1996年,新会柑种植面积锐减,仅剩下几十公顷,结果令人叹息。”潘华金说。

    “痛定思痛”的新会,开始联合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农科院等院校和中国柑橘研究所等机构开展提纯复壮良种等相关工作,积极物色健康柑源,大力清理水土环境,在1996年和1998年先后在新会成立“南亚热带水果良种繁育基地”和“广东省水果良种苗木繁育场”,构建起完善的“新会柑橘良种无病苗繁育体系”,并于1997年成功培育出首株良种无病新会柑苗。

    “后来,我们作为‘独家’供货商开始批量供应无病新会柑苗到大田生产,新会柑种植得以慢慢恢复。2003年前后,我们进行田野调查发现新会柑的黄龙病、溃疡病双指标为0,市场种植新会柑的信心也在逐渐恢复。这批无病新会柑苗的大量供应,为新会柑产业带来新的生机。2006年,新会柑及新会陈皮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迈上新台阶,也为新一轮产业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潘华金说。

    从新会柑产业的兴衰历程来看,大致分为两条曲线,一为市场规律曲线,二为生态规律曲线,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交错,共同决定着新会柑“康波周期”的走向。当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在最脆弱点相交时,黄龙病大暴发,最终导致产业遭遇“灭顶之灾”。

    从新会柑产业的“康波周期”来看,市场规律走线、生态规律走线以健康苗木为交点,健康苗木既是新会柑市场价值的源头,也是确保生态环境保持合理区间的关键,能够限制黄龙病大面积暴发。总的来说,一株健康苗木,对整个产业有根源性、决定性作用。

    现状

    仅3家苗场“持证经营”新会柑苗木

    刚过去的2023年,是新会柑“产减价升”的一年。

    “虽然外界看起来新会柑不愁卖,价格也上涨了一些,但整体收入不及往年,因为整体产量降了30%以上,但价格的上涨没能覆盖产量的下跌,所以造成看起来不愁卖,但利润却没有上来的结果。”会城街道茶坑村种植户余伯道出大多数新会柑农的心声。

    近年来,新会柑产量不及预期的消息屡见不鲜,刨除天气、水土等外部因素影响,苗木自身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新会柑苗木的影响是有滞后性的,从种苗培育到开花结果,一般需要三年的“空白”时间。比如上一轮“康波周期”中,新会柑的种植面积在1989年就达到新高,但是产业危机却集中在3年后的1991年暴发。“后知后觉”的产业特性下,“先知先觉”的源头种苗显得更加关键。

    新会陈皮产业再大,生命的源头都是一株株小苗木。早在2016年,新会就未雨绸缪着手建设成立集苗木繁育、科研、示范、技术推广于一体的新会柑种质资源中心和无病苗木繁育基地,这里也是持证合法经营的新会柑苗场之一。“我们以强化新会柑良种保护与选育为目标,尽可能多地保留新会柑种质多样性,繁殖品种优良的无病苗木。但受场地、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我们目前年产健康脱毒苗木10多万株,单价在18—20元之间,虽比市面的其他苗略贵一些,但每年都供不应求。”新会柑种质资源中心和无病苗木繁育基地负责人黄宏健说。

    回过头看,2013年新会柑种植面积约1300多公顷,2023年种植面积达9500多公顷,10年间增长了近8倍,快速增长的新会柑苗木需求,给了不合规定、来历不明的苗木趁虚而入的机会。“至今为止,持证合法经营的新会柑苗场仅有3家,各自生产的量都不大,难以满足市场旺盛的需求,因此迅速孳生了数以百计的非法新会柑苗场。由于这些苗场大多打着‘自繁自育’的旗号躲避执法,监督比较困难。”曾任江门市水果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近20年的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黄家河如是说。

    广东丽宫新会陈皮农旅产业有限公司旗下的侨宝柑苗繁育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丽宫柑苗”)是持证合法经营的新会柑苗场之一,每年培育5万株新会健康柑苗木。“正常来说,每个果园每年都要补苗,健康状况下补苗率应该在5%—10%之间,但我接触到的不少客户,真实补苗率都大于这个水平。”丽宫柑苗负责人阮婷滟说。

    目前,按照新会柑产业每年10%的淘汰率以及持续增长的柑田面积,每年新会柑苗木的需求量在150万株以上,可市面上持证合法经营的新会柑苗场每年供应良种苗木合计在30—40万株左右,远远未能满足产业正常发展需求。同时,大多数人对健康苗木认识有限,重视程度不高,加上健康苗木价格偏高,部分农户退而求次选择低价苗木。

    “我现在主要在新会七堡一带购苗,不过听说那里的苗木大多从广西运过来,每株大概卖5—6元,相对便宜。”新会区司前镇柑农陈叔道出了另一番担忧,目前市面上甚至出现了从广西运过来的外来柑橘苗木,让苗木市场进一步鱼龙混杂,加剧了黄龙病交叉感染的风险。

    近20年以来,柑橘黄龙病导致广东柑橘面积和产量大幅下降,如清远、云浮等传统柑橘主产区,受黄龙病影响,产业遭受过沉重打击。回顾新会柑产业这一轮“康波周期”,已经走了接近30年,时间上已经比以往的任何一次周期都要长。新会柑产业发展需要从业者“同坐一条船”,正视历历在目的历史教训和步步紧逼的潜在风险,从“头”开始重视。

    对策

    科技加持让新会柑与“龙”共舞

    “以现在的技术和手段,只要做好管理,黄龙病完全可防可控,不必谈‘龙’色变。”潘华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推进新会柑品种审定与登记工作,加大健康苗木的繁育力度和应用范围,指导广大农户做好疏育和补种健康苗木,实现最大限度持续健康生产。

    为了解决新会柑健康苗木“库存”不足问题,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去年起先后邀请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省农科院果树所专家到园区调研指导,依托园区温室大棚资源,创建茶枝柑种苗繁育中心,同时引进新会柑种苗繁育企业。“我们计划对柑橘苗木培育中所涉及的接穗和砧木培育、基质土配制、嫁接和苗木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全面改良和技术优化,为优质健康柑橘苗木推广提供质量保障。”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江法源表示,年繁育优质茶枝柑健康种苗可达30万株,能够进一步满足全市陈皮产业发展的种苗需求。

    经过前期充足的准备,丽宫柑苗也计划在今年5月启用2.0版本的繁育研究基地。“近年来,我们通过生物光照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在新会柑培育上采用植物光源,提前进行修枝定型,并针对新会柑的生长特性进行科学的水肥一体化生产管理,提升新会柑健康苗木生长速度。”阮婷滟告诉记者,新基地将致力探索实践更多先进的育苗技术,进一步扩大健康苗木的供应能力。

    新会柑种质资源中心和无病苗木繁育基地也在大力推进一项能为行业带来新“曙光”的技术。“2020年起,我们就瞄准了改变种苗培育模式这一条路子进行扦插种苗实验。扦插技术相较于嫁接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大批量复制生产,一旦技术实现突破,便能淘汰传统的圈枝技术,轻松实现百万级的健康新会柑苗木量产目标。”黄宏健表示,他们今年也建了新大棚,健康新会柑苗木年产量同比能够增长一倍以上,并将融资建设批量大棚,进一步提升健康苗木供应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下新会柑健康苗木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各方努力下,有望被彻底改写。但产能的提升,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农业生产不像工业机械设备有统一的参数,不同批次的苗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管理技术,结果都不尽相同。我们的技术人员每年都会不定期地进行回访,观察指导售出苗木的生长表现。”黄宏健说。

    当健康苗木从生产端的供求关系矛盾,逐渐转移到应用端的效果实践时,种苗的“后半篇文章”不容忽视。“让好苗种在田间地头结果丰产才是关键。一方面要大力建设健康苗木示范田,提高广大农户对于健康苗木的认识和应用,拓展坡地种柑等生产场景,做好种苗的‘售后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对种苗繁育进行规范管理,制定良种无病苗繁育和使用规定,加强执法整治力度,双向发力纠正良莠不齐的苗木市场。”黄家河说。

    健康新会柑苗的推广与应用强迫不来、也急不来,如何充分调动全行业共同参与,形成稳定的健康苗木社会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苗木厂家、企业主体等,应该在健康苗木的选育、繁育、推广、应用、服务等环节各专其职,以种苗为核心在产业链上下游输出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服务并形成体系,借助自上而下的联盟,形成有效的溯源管理链,解决健康新会柑苗流通的堵点、痛点。”潘华金说。

    历史或许有相似,但不一定会重复。在科技赋能的支撑下,掌握与“龙”共舞技能的“下一代”新会柑,将在“百千万工程”的大舞台上,迸发出现代农业的新质生产力。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