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青年捍卫生命安全
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是患者健康的守护者,是患者生命安全的捍卫者,也是患者的“家人”“朋友”。近日,记者走进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看看他们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展示青春风采,谱写奋斗华章。
文/图 张泽彬 曹昆恒 梁爽
暖心陪伴 守护“特殊的科室”
李丽容在血透室工作1年有余,主要负责为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对她来说,血透室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第一个特殊之处在于,血透患者常常合并多种并发症,李丽容对血透患者的基础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做好应急措施,充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4月初,李丽容照常为80岁的患者王伯测量血压,确认血压正常后便回到办公室。仅仅过去两分钟,为王伯操作透析机的护士就匆匆喊道:“李医生,你快点过来看一下,王伯失去意识了!”李丽容马上赶到病床前,根据王伯的症状及血压情况考虑为低血压休克,随后立即展开抢救。不到10分钟,王伯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
第二个特殊之处在于,比起普通门诊和住院部,血透室的患者与医护人员相处的时间更长,透析患者可以说是医护人员另一种意义上的“家人”“朋友”。在工作中,李丽容亲切沟通、耐心陪伴,不少透析患者和她成了朋友,有时在医院外相遇,患者会主动与她打招呼,一起聊上一会儿,这让她倍感温暖。
第三个特殊之处在于,透析患者需要更多的关爱。李丽容说,透析患者除了承受疾病的折磨,在心理上也遭受着痛苦,因此她除了是一个治疗者的角色,也要善于倾听交流,进行心理疏导。“近期家里状况如何?如果有什么烦恼,都可以告诉我。”与患者亲切交谈,帮他们排解烦恼,是李丽容工作的常态。
“每一名患者都是我最好的老师。”李丽容表示,在工作中,她会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患者的临床问题相结合,分析总结经验,提升业务能力。未来,她将与科室其他医护人员紧密合作,与患者家属形成良性沟通,充分调动科室氛围,共同向好发展。
康复治疗师黄少惠
用心服务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黄少惠是康复治疗中心的一名康复治疗师,从医5年多来,她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好地重返家庭和社会。
黄少惠服务的患者以脑损伤患者为主,这些患者常常有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在治疗中,她会从他们的兴趣、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找到突破点,缩短与患者的距离,在治疗中不断尝试,不断磨合,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23岁的小陈是一名缺氧后脑损伤患者,戴胃管,不能言语,黄少惠负责为他进行吞咽训练和言语训练。起初,小陈对康复训练表现出抗拒,黄少惠便通过温柔语气、零食奖励来拉近与小陈的距离。在言语训练中,黄少惠一次又一次重复发音、演示口型,三四十分钟下来,会变得口干舌燥、关节酸软。“虽然很累,但看到患者的进步,我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她说。
经过三年的训练,小陈可以比较轻松地听懂他人说的话,并且很快回答问题。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黄少惠与小陈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成了很好的朋友。
工作之余,黄少惠反复翻阅专业书籍、反复实践,并积极参加线下培训班,学习新的康复技术。她将新技术用于临床工作,通过患者的反馈,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流程。
此外,黄少惠还担任骨科康复团支部委员,积极发挥团干部带头作用,争做新青年,在强化自身理论武装的基础上,引领好、组织好团员和青年。
疾病的到来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遗留的功能障碍有时会伴随一生。黄少惠表示:“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我将继续竭尽所能把患者的功能障碍降到最低,让他们更好地走未来的人生路。”
心血管内科护士潘金芳
观察入微 把好患者“安全关”
深夜,心血管内科护士潘金芳正在查房。心血管内科的夜晚并不平静,患者胸闷、气促,心律失常等情况常有发生,这需要潘金芳在查房过程中及时识别患者的异常状况,确保患者的安全。
“心血管内科常住的老年患者较多,有些患者身体出现了不适,无法清晰向医护人员描述自己的情况。”潘金芳说,在查房时,她会留心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行动表现,如果与平时的状态不一致,就会提高警惕,为其测量生命体征,察看是否存在异常。
在潘金芳看来,除了为患者解除病痛,给予患者关怀与温暖也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她经常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到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在治疗过程中倾注爱心,患者和家属是可以感受到的。”潘金芳如是说。
93岁的患者赵伯患有2型糖尿病伴多种并发症,入院血糖升高,消瘦纳差乏力明显加重。潘金芳一方面向患者家属做好糖尿病饮食宣教,加强监测维持血糖稳定以及四肢肌力锻炼;另一方面密切联系赵伯的家属,分享恢复进程,让家属放心。在全体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护下,赵伯进食量增加,血糖控制平稳,四肢肌力逐渐恢复正常,现在可以独立行走。
除了是一名护士,潘金芳还是内科综合一团支部委员,工作之余,她认真完成团支部的相关工作,2022年被评为蓬江区优秀团员。她表示:“未来,我将在工作中恪尽职守,继续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同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完善自我,充分发挥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