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通讯员 郑碧霞
近日,江海区的特殊困难人员珍姨在手机上打开“关爱超市”App,挑选起社区长者食堂的午餐“外卖”,随后社工便把餐食送至其家中;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打开系统“一张图”,辖区特殊人群服务对象的需求一目了然。现在江海区的社会服务工作,再也不用仅靠一双“铁脚板”了。
“关爱超市”是“两中心一基地”与江海区民政局合作研发的特殊困难人群关爱系统,打通发现、监测、预警、响应全链条,群众在“超市”内下单,就有政府部门、社工机构等上门服务。该系统目前在江海区试点使用,是江门运用新质生产力赋能基层治理,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效率的一个缩影。
“一图两端”
实现“政策找人”
“以前辖区残疾人、困难老人、困境儿童等救助对象底数有多少、需求是什么,都得靠基层工作人员一次次入户调查跟踪。掌握的情况往往存在滞后性,这样社会救助工作开展起来就被动了。”江海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说。
江海区作为高新区,厂房林立,人口流动性较大,民生摸底若单靠一个本子、一双腿,数据很难贴切反映特殊人群的真实需求。
社会救助服务“一老一小”群体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能否通过指尖一根线,搭起群众与社会服务机构的“连心桥”?了解到江海区民政局的需求后,在去年3月,“两中心一基地”开始立项研发一套特殊困难人群关爱系统。今年初,“量身定制”的“关爱超市”系统正式上线。
“关爱超市”的技术研发人员介绍,该系统聚焦问题导向,以动态监测、服务链接为重点,以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协同服务的工作思路打造特殊困难人群管理的“一图两端”。在系统地图上,特殊困难人群底数、需求申请、响应进度等情况一目了然,由此精准对接社会救助资源,实施分类别、个性化的帮扶措施。
例如,民政部门与社区通过“关爱超市”配合完成了“老年人能力评估”任务,对江海区老年人能力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为后续的老年人关爱服务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
结合基层实践所需,“关爱超市”开发了行政端与群众端,“两端”联动在联合监测、联合救助、联合督办中推动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此外,“关爱超市”还设置了“店铺”功能,引入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救助当中,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救助帮扶
更贴心、更全面、更高效
自年初启用以来,该系统在江海区以困境儿童巡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站、残疾人服务中心为场景进行了试点应用,针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群,通过“关爱超市”可以实现定期关怀、生活照顾、健康管理、紧急援助等功能。
“我后天需要去医院复诊,但是家里长辈腿脚不便,父母外出打工,能帮帮我吗?”近日,江海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社工陈丽欣在“关爱超市”App上收到了一位患病儿童服务对象的求助,陈丽欣立马响应帮助孩子就医复诊。同时,该社工团队还“多走一步”,根据孩子的求助需求,动态完善了对其的关爱计划,以精细化管理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关爱服务。
“这个App拓宽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也增强了我们的主动服务能力,让我们能够及时地为困难群众链接贴心的服务资源。”陈丽欣说。
“关爱超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打造多个跨应用场景。平台启用以来,为4319名在册特殊困难人员提供全链条救助服务,累计提供关爱服务近200次。目前,已实现民政救助服务、社区服务管理、慈善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机构等多个场景的有效落地。
“关爱超市”是新质生产力对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的一个生动实践。让特殊困难群众得到更加全面、贴心、高效的服务与帮助,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对于“关爱超市”下一步的迭代升级,“两中心一基地”有更多的设想和期待,“我们将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关爱服务体系中,提供更多元、更具人性化的服务方式。”“两中心一基地”的技术人员介绍,一方面强化数据分析和AI算法应用,如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用户需求,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实现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探索引入更多智能硬件设备如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增加健康数据监测、预警和干预功能,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健康状况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