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侨都·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古诗词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多元化解读
少先队实践活动中如何增强学生自主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五育元素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5 月 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多元化解读

    阅读文章其实就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过程,而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和审美追求,在品读时也会产生个性化的思考,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师生合作深入发掘文本内涵、拓展文义的过程,老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驱使他们进行多角度探索,助力他们在阅读课堂上彰显个性,提升阅读综合素养。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 江海区滘头小学 陆伟雄

    尊重文旨 “初心处”坚守

    提倡多元化解读,并不是要一味地“反常规”和抛弃“传统”,更不是挖空心思地“标新立异”。其实每一篇文章都隐藏着写作背景,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还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能脱离这份“初心”,要真诚地与文本对话,切勿走向“唯我论”的极端。

    如下面例子:课堂上正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想象、交流。老师问:“同学们,词中‘醉里吴音相媚好’这一句,肯定给你们带来遐想。老两口谈得如此开心,到底讨论什么话题呢?”学生答:“可能在讨论三位儿子谁最优秀?”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有道理,那要不,咱们也来点赞一下三位儿子中你认为最棒的那一位!”“大儿子最棒!他最勤劳,最会种田。”“二儿子更好!他会竹编,多才多艺。”“我只知道小儿子是最懒的。”此时,虽然大家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显然远离了老师想“点赞”的期待,也破坏了作品“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老师这时就需要坚守作品“初心”,及时“拨乱反正”,避免发生“脱轨”意外。

    拓展文意

    “留白处”留心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某种意义,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去发掘、体验、拓展文意。

    文意,有的会鲜明地呈现在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当中,有的则会被习惯性地安排在作品开头或最后,以作“点睛之笔”。但是,如果仅仅从这些“路人皆知”的途径去“捡拾”文意,这样的做法可能让学生感觉不够深刻,也缺乏情感共鸣。我们要关注到文章的“留白处”,这往往是读者与作者深入沟通的“捷径”。引导学生去发现、想象和填补“留白处”,既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又能让他们更轻松地触碰到文章的灵魂。

    例如:在教学冰心的现代诗《繁星(七一)》时,“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一句该如何理解。如果仅仅是缘文生义,解释下来只不过是三个简单的偏正短语而已,难以让学生感悟到童年时光、温柔母爱以及生命如歌。此时,老师就要及时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以提问的方式驱动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对诗歌的“空白”进行个性化的“渲染”:“‘童年’‘月朗星稀’‘院子里’‘小冰心(你)’‘妈妈’,这些要素是如何组成一个温馨的故事的呢?”在学生们精彩纷呈的回答中,诗歌的多义性得到充分体现,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个作品的灵魂——“美好的童年”“深沉的母爱”能成为跨越时空的永恒话题。

    感悟真谛

    “动情处”留情

    文章真情需要学生在品读中充分感悟,在动情处充分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的激发,而不是在作品的解读中“字字计较”,因为“动情处”自有“真情在”,只要能触碰到那根“情弦”,“波澜”便会随之而起。

    如《桥》,虽然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但是里面的情节跌宕、情感强烈,好比一部情感大戏。教学时,老师要把感悟、体验作为重点,而不需拘泥于“文中出现了几次关于洪水大雨的描写”等问题。课堂上,可以以“情”为重点进行深刻体验,例如提出“老汉的‘怒’你能体会多少”“小伙子的‘怨’你能体会多少”“老奶奶的‘爱’你能体会多少”“对于生命的价值你能体会多少”等问题,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多元化解读,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为阅读教学课堂带来更鲜活、灵动的体验,更好地拓展教书育人的维度。今后,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以寻找更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方法和途径。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