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政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江门着力绘就蓝天碧水幸福画卷
各央企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
9个联合体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这张网,助力搭建未来信息“高速路”
生产一线看制造企业“智改数转网联”
日本国土交通省就数据造假突击检查丰田总部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 年 6 月 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持续推动环境质量和生态品质“双提升、双改善”
江门着力绘就蓝天碧水幸福画卷

蓝天碧水成为江门靓丽底色。林慕恒摄
江门日报青苹果小记者团在小鸟天堂园区开展自然生态研学之旅。

    “今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评价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物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昨日,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4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通报2024年以来我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状况以及2024年以来有关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晒”出了今年以来生态环境成绩单。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我市上下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反映,是全市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硕成果。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深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实效,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侨乡最亮眼的发展底色与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宝藏。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通讯员 江晓峰(除署名外)

    成绩亮眼 交出环境更优美“绿色答卷”

    翻开江门市大气和水环境成绩单,一组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截至5月31日,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0.1%,同比改善4个百分点,评价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物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持续稳定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标准,4月份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1位。

    1—4月,我市水环境质量同比向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全市15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均达到或优于Ⅱ类,全市无劣Ⅴ类断面。江门市水质指数在全省排名第5位,同比提升5位。我市4条主要入海河流及1条共考河流入海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绿色答卷”背后,是我市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持续“刷新”蓝天“颜值”,让“江门蓝”成为常客。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建立空气质量目标导向的精准防控体系,制定《江门市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强化工业源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涉气重点源自动监控系统专项整治。强化移动源污染整治,对全市营运柴油车用车大户和重点防控区施工工地进行监督检查。强化面源精细化管控,严格执行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加强扬尘、露天焚烧和餐饮油烟管控。集中排查整治工业集聚区,积极应对不利气象条件影响。

    呼吸“好气质”,也要让市民尽享“好水质”。紧抓潭江治理的“牛鼻子”,以潭江全流域氨氮控制为重点,推动流域水质整体提升;补齐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大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全市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6.6%;持续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动生猪养殖行业提档升级;深入开展近岸海域整治,清理入海排污口,加快美丽海湾建设;围绕“百千万工程”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动环境污染治理从城市向县域、向农村拓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从草木葱茏的森林公园,到绿树环绕的城乡街道;从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如今的江门,抬头晴空湛蓝,俯首绿草如茵,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让城市更有品质 奏响“无废城市”进行曲

    今年4月至5月,我市5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全部完成并网发电,标志着江门实现了全域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面进入“焚烧发电”新阶段,向绿美江门、“无废城市”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自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江门坚持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建六个工作专班,形成“1+6+N”协调联动工作格局,探索具有江门特色的“无废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1月,我市首个医疗智能收集箱在江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亮相,可收集19床以下的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通过“互联网+”破解医疗废物收运难题,打通小型机构医疗废物收运处置“最后一公里”。

    如今我市医废收集转运处置体系逐步完善,医废安全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率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均达到100%。危险废物过程管控持续加强,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提升至100万吨/年以上,较2021年同比增长67%。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全力推动能源消耗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制造流程数字化,形成绿色产业供应链,锻造产链竞争绿色新优势,目前,我市有1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87个产品型号入围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95.63%,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处置量较2020年下降62%……

    近期到江门旅游的游客会发现,我市部分酒店已经开始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生活用品。原来,为倡导绿色消费和“无废”理念,我 市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酒店住宿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以减少废弃物产生和塑料污染,同时还在酒店、景区、学校、社区等各个领域成功创建155个“无废城市细胞”、50所“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校园”,逐步构建“无废城市”建设全民参与体系。

    注入“绿色新动能” 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在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怎么才能打造“生态+营商”双优环境,更好地服务企业、帮助企业发展,市生态环境局作了很好的回答。

    “执法观察期制度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对任何违法行为进行放任和纵容。相反,我们通过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能更为精准、科学地引导当事人自纠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新闻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对刚刚公布的《江门市生态环境局执法观察期工作制度(试行)》进行了解释。

    据了解,该制度即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免罚清单制度、道歉承诺制度等从轻、免于处罚制度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是生态环境部门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优化江门营商环境的又一项具体举措。

    此外,为重大项目落地“把关”,强化建设项目准入源头管控,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形成一套机制:项目前期初筛时,重大项目的招商和立项部门主动与生态环境部门对接征求意见;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向地方充分了解项目情况后,发挥“三线一单”源头预防和分区管控作用,为项目环境准入“把脉问诊”。在优化审批服务方面,我市积极实施环评豁免、承诺制审批、简化环评编制内容等措施,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报告书和报告表1个工作日内办结。2023年以来,全市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建设项目10个,豁免环评项目230个,简化环评编制内容项目31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门积极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探索未来收益权质押等新型抵质押方式,向9家绿色企业发放自来水预期收费权质押贷款和污水处理收费权质押贷款42626.3万元。引导银行机构推出“碳排放配额抵押贷款”,为江门地区再生资源行业授信20亿元,有效提升绿色企业融资可获得性。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生态环境建设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我市将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相得益彰,为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注入“绿色新动能”。

    逐“绿”而行 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啪、啪、啪,你看,一棵大榕树长出来了”“按一下这个按钮,就可以听到小白鹭的叫声”……亲近自然,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新路径。6月2日,江门日报青苹果小记者团走进小鸟天堂生态体验馆开展自然生态研学之旅,沉浸式学习生态保护成效,了解污染环境、外来物种入侵等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

    据了解,自今年5月中旬以来,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已持续集中开展各类环保宣传活动,包括低碳主题宣讲、亲子生态研学、主题摄影征集、“绿色出行”线上游戏闯关等。今年六五环境日以“1次主场活动+3场线上互动+2场联动子活动”的宣传“组合拳”更是将今年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推向高潮。接下来,市生态环境局还将在“江门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推出线上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并将于6月15日联合珠海、中山、阳江三市共同举办“珠中江阳”中学生环保活动,共同营造六五环境日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

    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工作合力。“十四五”以来,江门市持续推进“‘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以环境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志愿服务组织为主体的“环境教育细胞”工程,广泛开展各类环境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和志愿服务行动,全市共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环保宣传活动超过200场,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次。

    如今,越来越多人已经由生态环境宣传的“观众”变为“主角”,生态文明意识不断被激发,逐渐形成主导生态文明行为的内动力。

    在侨乡大地,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已经融入市民生活的细微之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