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莫名其妙发起了烧,嘴里长满了小疱疹,喉咙痛得啥也吃不下……连日来,不少家长感慨,“夏天到了,手足口病又‘忍不住’出来刷存在感了!”
目前已进入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这与气温上升、雨水较多,环境湿热等有关。手足口病到底什么来头?症状有哪些?家长要如何应对?记者就此采访了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治医师刘琴、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儿科主治中医师周丹。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管浩男 刘森
A
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增多
手足口病,又名“手足口综合征”,是由感染肠道病毒引起的,临床以发热、手、足、口咽,肛周发生皮疹或疱疹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该病传染性强,好发于夏秋季,高发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及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传播。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轻微,少数患儿可伴有多种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危及生命。
近段时间以来,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接诊手足口病患儿有所增多。“目前,已进入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刘琴表示,发病人群主要以幼儿园孩子为主,大概占比50%。此外,婴幼患儿大约占比30%,小学生患儿占比20%左右。
在儿科诊室,刘琴接诊的患儿,大多出现发烧、咽痛、手掌和足底皮疹等症状,有的也伴有咳嗽、流鼻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还有的因嘴巴痛而食欲不振。
近期,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也较之前明显增多。“孩子突然发烧一下子体温超过39℃,吃了退热药也很难降下来,我们跟着孩子熬了一整夜,孩子不舒服全家人都很焦虑、担心!”小亮的妈妈急切地对医生说。
与往年相比,接诊手足口病的病例,与之前变化不大。不过,刘琴发现,近几年手足口病引发的皮疹,不仅出现在手、足、口、臀等常见部位,还出现在个别患儿的大腿、小腿、手臂等不常见部位。
针对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和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定期组织儿科医护人员,学习手足口病的相关诊疗规范,及早识别、发现、诊断,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B
饮食和日常护理要格外注意
“孩子又发烧了”“手足上面长皮疹”“嘴里长疱疹,喉咙痛,流口水”“食欲不振,不吃东西,老是哭闹”……在儿科门诊,家长们向医生诉说着焦虑。
最让家长担心的,当属发烧的问题。“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轻微,体温不会特别高,以中低热为主。”刘琴介绍,手足口病引起的发热,也是以服用退烧药为主,比如美林、泰诺林,或使用退热栓来辅助降温。低热的患儿,除了多喝温开水,还可进行物理降温。
对于手足口病的护理,刘琴建议,首先保持口腔的清洁,特别是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若口腔出现疱疹,可使用开喉剑喷雾剂,减轻咽喉肿痛。若皮肤出现疱疹,可涂抹炉甘石涂剂,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为孩子换上宽松柔软的衣服,修剪指甲,以防因瘙痒而抓破皮疹,导致继发感染。千万不要用未经过消毒的针来挑破疱疹,而是让疱疹自行消退。在疱疹破溃的情况下,可涂擦碘伏进行消毒。
“在急性出疹期孩子会出现口痛、流涎,可结合孩子的二便来按需供给食物。”周丹介绍,若孩子小便少、颜色黄,可以在体温降至正常间隙,少量多次补充液体,给予白开水、口服补液盐、葡萄糖或电解质饮品均可;若大便几日未解,可给予开塞露保持大便通畅。另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中药熏洗、中药汤剂、小儿推拿等中医药特色疗法,退热退疹齐头并进,减轻局部不适感。
孩子饥饿时,可进食清淡、流质、营养食物。譬如肠粉、瘦肉粥等,避免酸辣、肥腻、煎炸等食物。注意卧床休息,房间空气流通;密切观察精神及反应,如发现特殊及不适,及早就诊。
C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手足口病后指甲脱落。对此,刘琴解释,这可能是甲母质损伤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缺钙引起的,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改善。等到3个月左右,孩子就会逐渐长出新的指甲,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手足口病一不小心就中招,在生活中做好预防是关键!”周丹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做好预防:
首先,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避免接触疑似或者已感患儿,家中小朋友较多的要注意。一个孩子患病,其余孩子要注意尽量避免接触患病者所接触的玩具、水杯、筷子、毛巾、食物等。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衣服被褥常换洗,房间常通风,衣服被褥多晾晒,吃熟食,饮煮开过的水。
再次,6月龄至5岁易感儿童的家长可结合自身情况自愿为孩子接种手足口病疫苗。积极接种EV71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经济有效的手段。EV71疫苗需接种两剂,两剂间隔1个月以上即可,满半岁就可以接种,最好在1岁以内完成免疫程序,早接种早保护,最晚可在5周岁(6岁生日前1天)完成免疫程序。
刘琴提醒,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高烧持续不退,38.5℃超过3天,同时出现皮疹或疱疹;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东西、频繁恶心、呕吐;惊闹不止、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增快、面色苍白(退热后也不缓解);肢体频繁抖动、惊跳,睡眠受到严重影响;头痛、眼球上翻、出冷汗,甚至惊厥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