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知识比较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难度也较大。要想上好科学课,教师要在上课前充分理解每堂课的教学目的,灵活运用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达到优质课堂的目标。
——会城河南小学 苏仕梅
创设生活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
上课时,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形象的、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内容方面,要突出自然科学的实用性和挑战性。
如,学习《保护动物》一课时,我让一位学生扮演猕猴爸爸,另一位同学扮演穿山甲妈妈,模拟它们到处流浪、无家可归的情景。然后,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们看到乱捕滥杀、毁林造田对野生动物产生的伤害。一开始,同学们议论纷纷,但到最后,大家都沉默了。此时,我适当加以引导,告诉同学们,人类和动植物都生活在一个大家园,要和平共处。在我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懂得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
精心备课
培养探究精神
老师要备好每一节课,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鼓励他们爱科学、爱创新。
《材料与浮沉》《物质的溶解》《冰、水和水蒸气》等课程涉及的科学实验材料都是学生喜欢并且容易找到的。于是,在上制作活动课之前,我备足材料。如,《材料与浮沉》中的白纸、大头针、小木棒、硬币;《物质的溶解》中的沙子、橡皮、花生油、可乐、盐、糖;《冰、水和水蒸气》中的冰、酒精灯。
学生对这些材料很熟悉,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也会更高。
开展自主学习
提高综合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课堂知识,老师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自主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如,学习《植物的叶》一课之前,我要求学生搜集多种不同形状的叶子。上课时,我让他们上台,说出自己搜集到的叶子的形状特点。学生们思维敏捷,有的学生甚至干脆走上讲台,在投影仪上摆放自己搜集到的叶子。台下的学生一边认真听,一边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听到说得好的、讲得精彩的,大家还给予热烈的掌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学科学、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