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亟需抢抓“双通道”历史机遇,加快拓展黄茅海跨海通道与城市交通衔接,完善周边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吸引珠江口东岸产业、资金、技术等要素加快向江门汇聚,打造大湾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制造+服务”跨市战略组合布局理想城市和产业梯度转移首选地;加强与横琴港物流中心联动,建设经黄茅海跨海通道联通港澳辐射粤西南物流新通道。
6月16日深中通道顺利通过交工验收,进入通车“倒计时”;6月19日,黄茅海大桥成功实现合龙,标志着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全线贯通,预计年底建成通车……大湾区捷报频传,“双通道”机遇已至。这为江门带来种种利好。江门应如何把握机遇,谋深做实“大桥经济”文章?答案之一就是特色合作平台的建设。
当前,江门正全力推进特色合作平台建设,推动经济再上新台阶,在建设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中担当作为。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层级特色合作平台建设。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把“全力加快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正式提出“打造大湾区粤港澳合作新的国家级平台”。
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国家级平台,是出于江门发展战略考量,更是服务新阶段大湾区建设重要举措;是建设珠江西岸新的增长极,更是支持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实践。
为新阶段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多江门贡献
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国家级平台,目的是为新阶段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多江门贡献。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实现这一定位,大湾区需解决珠江口东西两岸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湾区国家级平台分布不均衡,是导致东强西弱的主要因素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2023年12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江门作为珠江西岸主要支点,作为构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关键,被赋予经济崛起、补齐珠江西岸发展短板的重大使命。
从国内平台建设来看,建设国家级平台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上海临港开发建设已有20余年,高速发展是2018年增设为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后,至2022年GDP年均增长21.2%;深圳前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也始于2015年正式挂牌成立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由2015年的712亿元升至2022年的3046亿元,年均增长23%。
开发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能吸引大湾区核心区产业聚集,促进大湾区产业向粤西南转移,带动区域平衡发展。同时,可进一步放大港珠澳大桥的辐射作用,目前,珠海开发强度已达31%,而大广海湾开发强度不到6%,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必将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港珠澳大桥向大广海湾聚集,凸显港珠澳大桥的关键作用,做强做大“大桥经济”,有利于打造珠江口西岸新增长极,推动大湾区“功能最大”“做得最好”“走在最前”。
服务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兴业需求
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国家级平台,服务的是530多万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兴业的需求。
侨是江门的“基因”。截至2023年底,全市涉侨企业近4000家。同时,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侨二代”“侨三代”科学家约6000人(含港澳地区),他们渴望回报乡里、建设家乡,渴望家乡提供高层级平台,让他们投资兴业、创业就业。
近年来,香港提出“新型工业化”战略,澳门也提出“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江门区位条件优越、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基础扎实,是粤港澳全面合作发展的理想地。同时,江门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责任、有义务在服务港澳工作中担当作为。
目前,江门与香港特区政府进行了多轮沟通,正就具体合作模式进行商讨。一方面,江门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支持,与香港探索粤港新型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坚持“来之于港,用之于港”,积极推动与香港在广海湾惰性物料处置区共建绿色经济带、共建港邑绿色产业园,开展绿色循环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布局。
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国家级平台,是江门不忘初心对接服务港澳的具体举措,是服务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支撑。
480多万侨乡人民对经济腾飞的企盼
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国家级平台,是480多万侨乡人民对经济腾飞的企盼。
侨乡人民清晰地记得:1984年江门被列入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次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达30.8%,经济总量居全省第2;这里有全亚洲最大的糖厂;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拉舍尔毛毯生产企业;这里生产了国内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一直以来,每一位江门人怀揣着经济腾飞的憧憬,希望为建设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作出贡献。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广东省委、省政府给予江门很高的期待。江门被省委、省政府赋予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的重大使命,是“十四五”期间规划发展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城市。
当前,江门正全力推动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区拥有深江经济合作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海工装备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已有芳源股份、李锦记、亚太森博、中车广东等知名企业;广海湾经济开发区拥有500万千瓦的台山国华台电和350万千瓦的台山核电,拥有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园、能源“双碳”、电力装备等产业园区,2023年新增启迪生物、中电建绿色建材等知名企业。接下来,江门亟需抢抓“双通道”历史机遇,加快拓展黄茅海跨海通道与城市交通衔接,完善周边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吸引珠江口东岸产业、资金、技术等要素加快向江门汇聚,打造大湾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制造+服务”跨市战略组合布局理想城市和产业梯度转移首选地;加强与横琴港物流中心联动,建设经黄茅海跨海通道联通港澳辐射粤西南物流新通道,组合布局广海湾10万吨级泊位码头,打造大湾区西翼集保税仓储、国际采购配送、流通加工、国际中转、跨境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B型保税物流中心。
侨都江门迈向万亿GDP新台阶的有力一招
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国家级平台,是侨都江门迈向万亿GDP新台阶的有力一招。
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奋力实现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加速迈入万亿GDP城市行列。
上海临港片区设立为国家级平台头4年,GDP年均增长21.2%;深圳前海2015年至2022年期间,GDP年均增长23%。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总规划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相当于临港片区的3.7倍、前海的217倍,拥有承载数千亿GDP的能力。江门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拥有高层级特色合作平台作为载体,吸引聚集高附加值产业、知名企业、前端研发机构等优质资源,成为大湾区经济新增长极。
纵观国内平台建设,国家级平台设立之前均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如2018年上海临港片区GDP已超900亿元、2021年广州南沙GDP超2000亿元、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蛇口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5000美元,共同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扎实的产业基础等特征,其中产业特色鲜明极其重要,既要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又要避免同质化竞争。
当前,江门正不等不靠加快大广海湾经济开发建设,积极对接服务海外华侨华人回乡兴业需求、香港“新型工业化”和澳门适度多元化发展策略,做好区位优越、空间广阔、产业扎实、成本低廉宣传工作,探索新型“飞地经济”模式,依托大广海湾惰性物料处置区推动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建港邑绿色产业园,加强与澳门金融、大健康、教育、文旅等产业合作发展,携手港澳向上级部门寻求支持,推动国家级平台建设;加强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等知名研究智库合作,谋划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向,形成贴合实际、具有实操性的发展研究报告;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深海装备、低空经济、航天装备等产业,抢占发展先机,催生新质生产力;建设中国—新西兰“两国双园”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双边贸易、旅游产业、基础建设双向发展。
(李春辉,江门市发展改革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