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跨两岸,湾通四海。
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通车;黄茅海大桥也已顺利合龙,预计年底建成通车……伶仃洋、黄茅海上,一座座飞架东西的大桥,见证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前进步伐。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要求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
随着深中通道的通车和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即将通车,大湾区翻开了“大桥经济”新篇章。对江门而言,“双通道”意味着区位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双通道”通车后,江门将迎来哪些机遇?大湾区会有哪些变化?江门又如何发挥比较优势、融入湾区服务大局?让我们一起来看“桥”“湾”“城”之间的互动故事。
江门日报记者 赵可义
A “大桥” 江门区位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
“双通道”开通,对江门而言,意味着区位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
回顾历史,江门区位因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而变化,又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历史上,“通江达海”的水运优势,一度让江门成为珠江西岸的商贸重镇。1949年后,江门的轻工业成为南粤大地乃至全国的一抹亮色。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岭南大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江门,经济总量一度位居全省前列。这背后多少与江门水运尚占优势有关。后来,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与陆路交通相互促进。再后来,海陆空物流运输方式更为便捷,区位条件更好、闯劲更足、政策更灵活的地区,迎来了跨越式发展。那个时期,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相比,江门区位反而有渐成“交通末梢”之势。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历届江门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改变江门交通现状,构建便捷的内通外联交通格局,提升江门区位形势,以更好服务民生与经济发展。从外海大桥到江顺大桥,从国道240到江门大道,从西部沿海高速到江罗高速,从广珠城际、广珠铁路到江湛铁路……
江门内通外联交通格局渐次打开,但在深中通道开通前,抵达珠江口东岸城市需要经过虎门大桥,路远且经常堵车,制约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往来交流。
破题先从大湾区开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广东提出的构想则更加具体,强调要深化珠江口东西两岸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对接融合。
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加快了江门内通外联的进程。如今,“双通道”将跨越江海,拉通江门通向珠江口东岸的大通道,江门区位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江门处在珠江口A字型格局关键位置,深中通道作为“关键的一横”拉通后,身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江门,承东启西的连接功能更为凸显。
过去,江门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的联通,主要通过沈海高速、广中江高速、广珠城际、广珠铁路等,北接广州都市圈,可看作“北通道”。如今,通过深中通道、在建深江高铁,可连接深圳都市圈,可称之为“中通道”;通过黄茅海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连接港澳都市圈,这是“南通道”。北、中、南三大通道将一改江门“交通末梢”的格局,可更好地链接江门周边六大机场、三大世界级港口,加快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还可向西辐射至粤西、大西南。
大桥是悬在空中的路,更是经济交融的快速廊道。
对江门而言,江门区位的改变,不仅为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这就是“大桥经济”带来的乘数效应。
珠玉在前,宁波借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从“交通末梢”一跃成为连接上海、江苏和福建的枢纽城市。宁波慈溪借助杭州湾新区从不起眼的沿海边隅之地,一跃成为长三角南翼得天独厚的战略发展要地。
放眼全局,一座座跨海超级工程正成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重要纽带,极大提高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含金量”,在“黄金内湾”加快形成“1小时通勤圈”,深刻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双通道”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也是在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个崭新的珠江口“黄金内湾”正扑面而来。
B “大湾” 发挥江门所能,对接湾区所需
“双通道”开通后,江门将面对怎样一个大湾区?江门能给大湾区带来什么?
大湾区“软硬联通”加快提速,跨江跨海大桥“成团出道”,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让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大湾区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大湾区蓬勃发展的脉搏可以清楚地看到、感觉到。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为协同的湾区。
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所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协同”被多次提及。大湾区建设,就是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一直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客观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去年初,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再造一个新广东,西岸城市势必要肩负起新增长极的重任。对照珠江口东岸城市所需可见,空间是目前江门的显著优势。江门陆地面积占大湾区1/6,超过港澳深珠莞中6城面积的总和,且开发强度仅11.65%。作为大湾区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江门可发挥比较优势、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资源要素支撑,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广阔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具活力的湾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独特优势在于,同时拥有内地、香港、澳门的科创要素。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片沃土。
近年来,江门优化提升“科技引领”“人才倍增”工程,支持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设,打造面向全球开放合作的国际科研平台;积极构建“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加快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创建省实验室;推动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应用示范基地、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江门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升。江门可以为活力湾区作出贡献。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为开放的湾区。
开放是湾区与生俱来的基因。大湾区区位优势突出,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更是一个中心枢纽,临近全球第一黄金航道,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的重要枢纽,向西、向东、向南都可到达世界重要的经济区。
开放,是融入侨都血脉的基因。江门正充分发挥海内海外“两个江门”资源优势,主动谋好一域助力全局,全力在联系服务全球华侨华人中体现侨都担当。随着“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深入实施,江门开放发展的步子迈得越发稳健。江门可以为湾区更高水平开放提供侨务资源支撑。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幸福感更强的湾区。
高质量发展带来优质生活。大家期待,未来的大湾区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包容开放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一直以来,江门聚焦提品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力绘就绿美江门新画卷。推窗见绿、抬头见蓝、出门见景,大美江门的绿色生态底色越发鲜明。同时,江门致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去年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江门是全国进步最明显的五个地级市之一。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江门,可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贡献自己的力量。
跨越珠江口,江门迎来了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省战略的历史性时刻。
C “大城” 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
面对“双通道”的重大历史机遇,江门准备好了吗?
梳理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历次市委全会及市主要领导调研活动,可以看出,为做好“大桥经济”这篇文章,江门早已前瞻谋划、长远布局,正全力将新机遇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
“双通道”建成通车后,江门各种优势机遇交汇叠加,各种重大利好叠加集聚,已处于增量提质关键阶段。
正基于此,在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上,江门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奋力实现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再造一个新江门,加速迈入万亿GDP城市行列”。
“再建一个现代化新江门”,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提升,也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绿美生态江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法治江门建设等系统性工作。“再建一个现代化新江门”,体现了侨都的“大”担当,也是侨都人民的“大城”梦。
要实现“大城”梦想,江门全市上下要抢抓“双通道”机遇,做好“大桥经济”文章,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及市委“1+6+3”工作安排,推动江门加速迈入万亿GDP城市行列。
融入湾区,在协同发展上,要高水平规划建设产业合作平台。江门正全力加快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打造大湾区粤港澳合作新的国家级平台。同时,携手港澳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与香港谋划建设港邑绿色产业园,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承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创成果转化;携手深圳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推动实现“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
融入湾区,在对外开放上,要纵深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凝聚侨心侨智侨力做好新时代“侨”文章。支持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事、证券、金融仲裁基地,完善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高水平建设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
融入湾区,在创新协同上,要加强产业联动和创新协同,共同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共建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要主动当好广深港澳科技创新成果的“试验田”“放大器”,促进科创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产业化发展,推动湾区创新资源赋能江门企业。
融入湾区,在民生共享上,正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持续推进“数字湾区”建设,拓展粤港身份互认应用场景;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高校科教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强化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一程多站”文旅合作和建设,不断拓展产业协作新领域。
……
在“大桥经济”带动下,“大桥”“大湾”“大城”将演绎出一个个湾区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