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陈婵 通讯员 邓晓岚
“陈大叔遛狗没牵绳和邻居吵起来了,需要协调。”“方姨腿脚不便,需要入户社保认证帮助。”……这是64岁退休老党员、退役军人、志愿楼长孙国忠参与礼乐街道文苑社区服务的日常,也是践行“六邻工程”的生动写照。
去年,江海区印发《江海区邻里党建“邻聚力”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六邻工程”强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让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更有效能、更有温度。在《实施方案》指导下,礼乐街道文苑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工作,探索“网统楼办”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即通过在网格内推行“网格统筹、楼长协办”工作机制,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大党委”和网格化管理机制,促进发挥协同共治力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小楼长”发挥“大作用”
热心居民娇姨是一名志愿楼长,她经常协助社区开展大小事务。前段时间,“龙舟水”降雨集中,娇姐主动在小区巡查道路排水和沙井盖情况,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到网格,协助专职网格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做好防范工作。她说:“看到隐患即拍即传,听到诉求随时转发,对我来说都是举手之劳。”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区治理、服务居民,文苑社区结合网格化管理工作,通过“严选+优育”方式打造志愿楼长队伍,采取居民自荐、邻里举荐与社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摸排楼栋意向人选,注重发挥在职党员、退役军人、退休干部、物业代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重点群体力量,选出群众放心满意的楼长。由社区举行集中聘任仪式,配备工作证,建立“一楼一长”信息台账,在网格微信群公布楼长姓名、联系方式,明确了楼长的服务职责,方便“楼事找楼长”,增强楼长责任感和荣誉感。
“我们社区以开放式小区为主,小区环境卫生、社区安全、物业管理等都需要多方力量协作支持。我们通过发动志愿楼长参与小区治理、商议小区事务,将服务延伸到每一户居民家门口。”文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总网格长方春华说。
目前,文苑社区有实名制志愿楼长154名,楼栋志愿者骨干60名。为提升楼长“硬实力”,文苑社区建立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制度,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了培训10余场,培训300多人次。此外,文苑社区还建立楼长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座谈会、分享会、观摩会、表彰会等交流互动,提升楼长履职能力。
“小客厅”议出“大民生”
“有了楼长,小区氛围活跃了很多。居民在小区楼道整治、水管改造、绿化种植等公共事务都有了发言权。”居民良伯说,他通过楼长向社区反映意见,自己居住的旧楼下水道得到了重新铺设。
每月,文苑社区定期召开楼栋居民议事会,由楼长组织党员、居民代表、物业等多方代表“拉家常”协商议事,针对楼栋美化、特殊人群关爱服务、治安巡逻、消防安全等具体问题及教育、医疗、社保等制度性问题进行“微协商”,推动自治自管,使楼栋成为收集民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会客厅”。
“社区定期将楼长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建立台账。楼长一起协商议事,提高办事效率和社区治理水平。据统计,今年以来,文苑社区已召开议事会20余场次,累计参与人数达360余人次。”文苑社区党委副书记黄长好表示,楼长队伍成为了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米”的重要力量。
“小课堂”传递“大温暖”
“扎染是民间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捆扎后的织物在浸染中能产生独特的纹样。”在“七彩课堂”的讲台上,志愿者老师正在播放PPT进行讲解,带领社区孩子们认识扎染工艺。志愿楼长黄嘉敏也加入其中,与孩子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彩课堂”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统筹整合社区“大党委”和社会各界资源,赋能优化多项社区服务,推动社区服务提档升级、服务出圈,成为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2022年2月,文苑社区“大党委”构建起“党政商社”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吸纳市直、区直部门中层干部、“两新”党组织书记、驻社区民警、律师等群体担任“大党委”兼职委员,并建立“大党委”议事厅,构建议事协商平台,累计筹集20万元用于开展民生实事。
结合弱势群体的需求,文苑社区“大党委”广泛开展“圆梦微心愿”项目,建立“微心愿清单”,通过走访摸排,发现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看护难”“学习难”的问题。为此,社区“大党委”推出“七彩课堂”,打造“家门口”的“带娃”平台,覆盖社区辖区及周边,在家门口“托”起孩子们的精彩假期。去年以来,社区“大党委”认领“微心愿”35个,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到实处,把群众的“心愿清单”变成“幸福清单”。
接下来,文苑社区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探索楼栋自治模式,逐步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调动志愿楼长的积极性,提升志愿楼长参与基层治理的水平,引导小区治理从“保姆型”向“自治型”转变,共商共治打造更有温度的社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