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出生于1964年,2000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是国际先进农业、生态学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从事生态环境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植物光合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农业施肥、水肥气一体化智能系统设计、碳计量等领域。
近年来,徐明在包括Science、Science子刊和Nature子刊在内的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80余篇;发表专著5部(包括合著);获批专利1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徐明还曾受邀担任多个国际顶流期刊编委,担任区域碳循环集成评估委员会(RECCAP)委员,多次获邀在国际重大会议作主旨演讲。作为江门双碳实验室碳计量与生物利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一直以来,徐明积极推动二氧化碳农业利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相关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实验田里的“农民”竟是科学家
2000年博士毕业后,徐明任教于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期间,他虽然身在异国,但始终牵挂国内发展,希望能以技术专长报答祖国。在美国工作期间,徐明兼任多个国内机构职务,包括中科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球碳计划(GCP)北京办公室主任、自然资源部国家特邀自然资源监察专员、河南大学特聘教授等。2021年,江门市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重大科创平台——江门双碳实验室,亟须引进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支持平台建设。得知这一消息,徐明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归国支持实验室建设,为实验室行政管理、科技研发、科普宣教等工作作出杰出贡献。
“我出身于河南一个小山沟,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后来由于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碳循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我也经常深入乡村,跟当地农民打交道,包括美国的农民。”徐明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中美农村的差别和广东省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徐明看准时机,紧紧抓住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机遇并来到江门,希望用尽毕生所学为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农村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面向国家粮食安全与双碳战略落地的需要,徐明将农业与碳利用巧妙配合,通过生态工程途径,促进植物对高浓度二氧化碳的高效吸收利用,既能减缓温室效应,又能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同时提高生态产品价值。为了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施肥技术落地应用,徐明及团队同心协力、攻坚克难,采取“白加黑”“5+2”模式,加班加点确保研发进度。同时,徐明还要兼顾实验室行政管理工作,会议接待、下田试验,晚上讨论科研方案是他的生活常态。时常有嘉宾来到实验室调研交流,都不敢相信在实验田遇到的“农民”竟是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科学家。徐明曾笑着说:“在来江门之前,我每天坚持饭后散步,而现在‘散步’已成为奢望。”
希望为企业提供低碳转型发展方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徐明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光温湿与二氧化碳的多因子互作效应机理、二氧化碳施肥最优浓度识别、水肥气一体化智慧控制等核心技术陆续突破,在实验田开展的茶枝柑、火龙果、红薯、水稻、蔬菜二氧化碳施肥实验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产,其相关核心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基于良好的实验结果,徐明带领团队在广东、山东、河南、新疆等地与当地农户合作开展二氧化碳施肥实践项目,示范效益显著,作物产量显著提升,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增加,病虫害减少,上市时间也有所提前。通过相关技术应用,让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增加农业碳汇,实现粮食安全与双碳战略双赢。
如今,碳足迹已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用于设置贸易壁垒,成为影响未来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广东作为贸易大省,外向型企业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规模较小的乡镇企业,对“碳关税”了解甚少,更不知道如何应对。为此,徐明牵头建立了江门首个“双碳联盟”朋友圈,聚集了百余家涉碳企业,并定期向这些企业发布双碳相关资讯。“我们还为政府、企业展开双碳知识技能培训,目前已在新会和鹤山举办了两场培训会,参与企业百余家,希望能真正将双碳植入企业心中。”徐明说道,目前,他正在积极推动实验室积极对接本地企业需求,希望为企业提供低碳转型发展方案。
徐明深知,要想让大众接受一项新鲜事物最重要的是得让大家了解它。为此,来到江门后,徐明不遗余力积极推动实验室做强全市双碳科普中心品牌,广泛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在其积极推动下,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成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被纳入江门市科技产业科普线路之一,开创“科技+产业+文旅”特色科普研学新模式,为省委党校、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澳门实习团、新会陈经纶中学等开展培训及科普宣教活动22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