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生活很开心,感谢医生和护士的照顾和关心。”在新会济康医院宽敞明亮的活动室中,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大才(化名)语速不快,但真挚地说道。
大才于2021年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两年间病情时常反复,家属对于无法控制他在病情发作时的过激行为深感苦恼。而如今,大才病情稳定,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还成为院内热心助人的模范。
原来,大才的转变源于江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的开展和家人、医护人员对他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帮助。
2023年4月,江门市民政局委托新会区济康医院在新会区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探索通过“精神专科+社工”模式,为新会区有需要的精神障碍康复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帮助康复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掌握自立技能,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为期一年的项目,切实增强了新会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营造更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文/图 简家琳
点燃希望 营造“温馨家园”
上午11时,记者走进新会济康医院活动室,此时正值饭前休憩时间,在活动室中,大才安静地坐在窗边,自然放松地沐浴在阳光下。不难看出,大才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十分适应。
“我们每天的安排都很充实。”大才告诉记者,他们每天的生活安排规律,除了运动、吃饭、科学治疗、看书、技能训练、心理咨询等日常活动外,有时还会跟病友们聊天、玩游戏,互相鼓励。“在这里能够交到朋友。”大才说道。
新会济康医院地处圭峰山主干道旁,总建筑面积接近1万平方米,有600多平方米的露天活动场地,设有接待室、心理治疗室、工娱疗室、预防保健室、物理治疗室及食堂等功能室以及专业设备。
新会济康医院项目负责人何玉婵介绍,在江门市民政局和新会区民政局的指导下,江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组建了一支由精神科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27人组成的专业服务队伍,依托新会济康医院,逐步构建“家庭—医院—社会”的精神障碍康复融合服务体系,可为新会区的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其家属或照顾者提供日间托养、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社交技能训练、心理疏导、事前预防、危机介入、实时支援、个案跟进等社区精神康复支援服务。
据了解,截至目前,通过“入户+电访”的形式,该项目全面了解了新会辖区内2752名在册患者的实时情况,并筛选出283名符合社区康复条件的对象,优先为低保、低收入、特困的康复对象安排建档及探访,提供3396人次上门服务。
“你们真好,有爱心又耐心,是你们给了他再生的机会。”“真的很感谢你们。”家属感激地表示。一年来,像大才一样,受益于江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的康复者不胜枚举,新会济康医院以温暖且专业的服务,一次又一次为康复者和家属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取样进行摸底调查、建档分析在册情况、定期开展上门探访……以项目为抓手,江门市民政局已然在新会区成功建立起一个“社会化、综合化、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个性化服务
助患者康复回归社会
“大才以前挺瘦的,现在吃得好、睡得香,白白胖胖、脸色红润,身体状态好了不少。”午饭时间,大才在食堂里乖乖吃饭,肉眼可见,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大才等一众康复者日渐好转,与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现在,大才经常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转介活动,通过洗车、拼合零件、搬运货物等简单工作,提升社会参与感,锻炼他的生活、职业技能,为他早日回归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江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会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温度的个性化服务。针对个案,专业服务队伍从康复者实际需求出发,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干预计划,挖掘服务对象渴求和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通过微信、电话、社区走访等方式织密精神障碍康复者家庭支持网络,由专业医生定期提供医疗服务,并加强资源链接,联动10余家爱心企业为有就业意向的康复者开展系列辅助性就业服务。
项目开展以来,共开展精神障碍人士职业技能培训活动10场,推动73名精神障碍康复者就业。
同时,项目在新会区会城街道民和社区、北门社区开设驻点,定期开展精神康复宣传进社区活动,向广大社区群众普及精神健康相关知识,防止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引导群众客观看待精神障碍康复者,消减对精神障碍康复者的歧视和恐惧。
“希望通过就业培训、社区活动等方式,帮助康复者重拾生活热情,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和自愈。”新会济康医院执业医生罗鹏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