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纪念公园里传来嘹亮的国歌声,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馆里声情并茂讲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中坚楼前上演精彩的情景剧和极具“侨味”的开平民歌,一首首激情昂扬的经典歌曲飘荡在迳头小学校园,“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开侨中学学子深情告白祖国……为持续发挥全国“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碉楼下的党课”品牌效应,用艺术形式唱响时代主旋律,2023年7月,开平市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碉楼下的艺术党课”活动。一年来,活动通过多方融合联动,用音乐上党课、用艺术学党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家在党味、侨味和趣味的课堂中受到教育,不断提升基层宣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江门日报记者 李淑珩
通讯员 黄妙璇
资源跨界联动 实现由“一人讲”到“一群人讲”
“‘碉楼下的艺术党课’坚持守正创新,在参与主体的凝聚上,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更广泛地凝聚专业讲师、干部群众参与活动,齐上党课、齐唱赞歌、互动交流。”开平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部门多向联动。“碉楼下的艺术党课”充分整合江门“音乐党课”、江门市音乐家协会挂点开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下基层活动、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实践阵地三项资源,活动由开平市委宣传部、开平市教育局、开平市文联联合主办,开平市委党校提供理论指导。例如,“兴侨都文化 育时代新风”“碉楼下的艺术党课”邀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五邑大学美育教育中心副主任冯明曦担任主讲,江门市音乐家协会歌剧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许柳担任演唱嘉宾。
师资多元联动。“碉楼下的艺术党课”特别聘请江门市音乐家协会作为艺术指导单位,并广泛吸纳文艺协会、教育系统的思政、历史、音乐教师作为讲师资源,成立35人的志愿服务讲师团队。
群众多方联动。“碉楼下的艺术党课”将群众参与互动作为最重要的环节进行课程设计,例如全场大合唱、身边人讲身边事、群众有奖互动答题等,更广泛地让现场群众作为党课的分享者、参与者、体验者。
课程精心设计
实现由“满堂灌”到“满堂彩”
“碉楼下的艺术党课”打破了思政教育抽象、遥远、枯燥的传统印象,将党史、理论、文艺、宣讲等元素融于一体,融入演唱、舞蹈、乐器演奏、朗诵、情景剧等10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实现融入百姓生活、深入群众心里的目标,让基层理论宣讲更冒热气、聚人气。
融入历史,让党课更具党味。党课设计注重“鲜”,开平市以重要节点为契机讲述重要党史故事,从中领悟党的创新理论。2023年以来,讲师团队分别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烈士纪念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4周年等重要节点,讲述不同阶段的党史故事。例如,“幸福的定义”“碉楼下的艺术党课”以烈士纪念日为契机,用艺术结合党史,讲述革命先辈的爱国爱乡精神,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融入艺术,让党课更具趣味。巧用舞、乐、唱、讲、赏等艺术形式,以体验式、沉浸式的宣讲方式,打开群众的“通感入口”。例如,讲述爱国华侨司徒慧敏时,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唱片母版,将现场观众记忆带回抗日救亡时期;用一封绝笔信拉开活动帷幕,由学生深情诵读带领大家沉浸式了解革命先烈劳培的故事等。
融入侨乡,让党课更具侨味。“碉楼下的艺术党课”在内容、形式上融入侨乡本地特色,例如,结合开平本土红色故事,讲述周文雍陈铁军、南楼七烈士、谢永宽、谢创等侨乡爱国英雄人物;创作开平民歌唱响党史故事;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方言进行对话互动等。
线上线下结合
实现由“引进来”到“送出去”
“碉楼下的艺术党课”在可视化传播、流量化带动上勇于探索,注重传播渠道的创新,由团队精心策划,线下推进艺术党课“六进”基层,线上采用短视频和慕课进行多渠道传播,真正让党课“飞入寻常百姓家”。
更注重下基层传播。提升艺术党课影响力,开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注重聚焦主题,将每场活动送到碉楼旁、基层里,实现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红色教育基地、进军营。
更注重上网络传播。扩大媒体传播力,开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活动精彩瞬间制作成短视频进行传播。截至目前,已有逾1.5万点击量。接下来,将进行10节慕课制作和点单派单送课下基层,线上线下相结合,制作成短视频,通过“文明开平”视频号及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碉楼下的艺术党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方式,把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家门口”,“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高效传播,成为群众愿意听、听得进、还想听的党课,受到群众的好评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