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书香染青春 梦启一中园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4 年 7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一中毕业生与母校情缘
书香染青春 梦启一中园

百日誓师大会上,学生举起右拳宣誓。
伍冠骅、尹思晨、唐诗淇、赵晨在江门一中实现了他们的高考梦想。
B514宿舍是该校互助友爱的宿舍代表。
高考前学校举办趣味团建活动为学生减负。
高三(1)班的一个学习小组组内高考平均分638分。
老师在教室外为学生提供辅导。

    阳光,微风,蝉鸣,这些元素,是夏日专属,也构成了绚烂热烈的毕业季。江门一中的毕业生代表们带着对过往三年的眷恋,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的热烈憧憬,回到了母校。回望在江门一中的三年,他们留下了勤奋的身影,洒下了汗水与泪水,收获了知识与友谊。他们彼此激励,携手前行,在追梦的路上,从不孤单。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关于团队的力量、关于母校的温暖与关怀。在关于青春奋斗的记忆里,有母校培育给予的能量,有老师的谆谆教诲,有并肩同行全速前进的热血澎湃,也有默默独行沉下心来不断反思改进的专注和沉着。

    怀揣着璀璨的星辰与不灭的梦想,一中少年勇敢步入未知而广阔的天际,续写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故事。

    文/图 张翠玲

    A 磨砺

    星河滚烫

    三载奋斗今回响

    无数个日夜的埋头苦读,无数次挑灯夜战的坚持,在收获沉甸甸喜悦的那一刻,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都值得。

    几位少年中,高三(1)班赵晨也许是对江门一中学习生活感触最深的。8年前,他的姐姐赵越入读江门一中时,他还是一名小学生,跟着爸爸妈妈帮姐姐搬行李到学校宿舍,站在姐姐宿舍的阳台,小小少年眼里有光:“以后对面那栋男生宿舍就是我的了!”少年无意的一句话成为了现实。2021年,和当年姐姐一样,赵晨作为推荐生来到江门一中开启了3年的学习,后来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创新班。“科学楼一楼的光荣榜上还有姐姐的名字呢。”3年里,赵晨经过学校的光荣榜总是心生向往,尤其是看到姐姐的名字,更添了一份动力。5年前,姐姐赵越是学校文科第一名;今年,赵晨是学校物理类第一名。“高中三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向自己提问‘为什么’,正是江门一中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养成这种善于独立思考、沉浸式思考、纵深思考的习惯。”赵晨说。

    “不会忘记物理李维申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他总会给我们一些独特的思路,潜移默化中让我改进了学习思路。我从前不喜欢语文,语文成绩只是在中游,王旭东老师就找我聊天,给了我更详细的建议,高考我的语文考了127分……”谈起在江门一中的三年,伍冠骅很感激老师们的帮助。伍冠骅是平行班的学生,也是该校实现“弯道超车”的典型代表之一,高考652分的他是学校平行班物理类最高分的学生。“除了老师们的倾囊相授,同学们之间的互帮互助也让我印象深刻。我最喜欢同学们来问我问题了,把我问倒更好,这样我就可以反推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查漏补缺。”伍冠骅说。

    “虽然高考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大家一起互相鼓励、加油的画面仍历历在目,不会忘记在江门一中这三年和同学、老师一起克服困难、力争上游的时光……”高三(6)班尹思晨说。由于哥哥也是江门一中的毕业生,她对学校的了解比其他同学会更深一些:“我觉得江门一中就是一个很团结向上的大集体,我会和舍友、朋友们一起背单词,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大家觉得压力大了,也会约上一起去散步。我还记得那一个个晚自习前的傍晚,我们在操场、校道留下的欢声笑语,那时候便觉得,互相有了彼此的支撑,紧张和焦虑都烟消云散了。”

    “每次考完试,老师们都会来找我了解情况。尤其是针对我的薄弱环节,老师会帮助我巩固,还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让我能够更加容易、快速地消化难点,最后我的高考成绩比平时进步了很多。江门一中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让我可以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梁悦敏已经被清华大学录取,谈起母校,她心存感激。

    三载的努力奋斗,实现了自己理想的不止赵晨、伍冠骅、尹思晨和梁悦敏。江门一中今年入围特控线的有826人,较去年新增96人,占今年全市特控线入围新增人数225的42.66%,创新班入围特控线达100%,该校特控率稳居全市第一。在高分段学生中,总分全省前600名的共8人,占全市近三成;600分以上超150人,占全市同类人数四分之一。赵晨物理100分,马炜晋化学100分,物化满分占全市三分之一;英语单科140分以上35人,130分以上307人,120分以上731人,听说满分4人。

    B 同行

    风雨并肩

    共赴梦想新征程

    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成了这段日子里最动听的旋律。面对复杂的公式、晦涩的古文、难解的几何,少年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并肩作战。每当遇到难题,总有人愿意停下脚步,耐心讲解,直到对方豁然开朗;每当有人疲惫不堪,想要放弃,也总有温暖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提醒彼此坚持的意义。

    并肩作战的,可以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舍友。高三(7)班B514宿舍的8个女同学就像是“一家人”。“毕竟是舍友嘛,我们一起相处的时间最多,在宿舍除了放松,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上互帮互助。我们每天都会把每个学科要背的内容轮流安排。临近高考,我们还会一起进行高考倒计时。”张心乐说。偶尔也会有情绪低落需要互相扶持的时候。“有一次我成绩有点不好,甚至连单词也背不进去,复习的效果也不好,我认为自己当时没怎么‘上脸’,她们应该不会发现。可是余咏琦一下子就发现我脸色不对了,她过来安慰我,跟我说她以前也有同样的困惑,还教我怎么调节,我当时真的觉得有被温暖、安慰到。”张子瑶说。

    同担风雨的,可以是好朋友。李晓盈、梁滋琪、曹晓莹和梁悦敏是高三(6)班的同学,因为关系特别好,同学们戏称她们为“四姐妹”。“平时我们就会一起交流学习。高考那3天,我们的作息其实没有特别同步,也都在不同考场,但是我们考完试都会留下来等对方,再进行查漏补缺。”李晓盈说。

    步调一致的,可以是小组成员。江门一中校园内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与该校推行导学案和以小组建设为支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得益于导学案的推行,课堂上形成了“先学后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反思”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三(1)班张瞳、欧阳斐、林昕、王栩翔和张惠雯是一个学习小组的,组内高考平均分638分。尽管组内大家的小三科不尽相同,但在三大主科和共同的某一选科上,大家充分发挥着小组合作的作用。“一开始成立小组的时候,我们之间还是比较拘谨的,后来大家的磨合越来越好,关系越来越密切,也发现了大家都有各自的优势,可以互补,吸取对方的优点。平时刷题的时候遇到好的、有价值的题目,我们都会分享给组员,再讨论。”张惠雯说。欧阳斐则表示,与个人作战不同,和组员一起并肩作战,精神上也得到了很大的补足。

    除了胜似亲人的亲密伙伴并肩同行,更有真正的亲人相互扶持。高三(17)班王海睿和王海智是双胞胎,得益于神奇的“心灵感应”,他们在学习的互助上总是点到为止,效率很高,两兄弟选科一致,高考分差不超过10分。高三(22)班张学贤和高三(23)班张学明也是一对双胞胎,“有一次弟弟数学考得低于预期,我及时安慰他尽力就好,继续努力。我英语好一点,平时会跟他一起复盘。因为在不同班,我们时不时就会一起约饭,在饭堂聊一聊学习和生活,看有没有能帮到对方的。”张学贤说。

    正是这样的相互扶持与鼓励,少年在备考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在挑战中激发潜能。

    C 感恩

    岁月悠悠

    师恩如江河长流

    在冲刺的日子里,老师用知识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用耐心的笔触修正方向。提到备考的时光,同学们难忘自己的“护航人”——亲爱的老师们。

    历史类高考639分的尹思晨,高三时二模数学还试过不及格。“太紧张了,简单的题目都会出错。当时我觉得成绩怎么都提不上去了,干着急。”尹思晨说。而这些情况,数学老师邱岳东都看在眼里,“我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就有跟6班的班主任张丽老师沟通过,了解到思晨的成绩平时都是能够排在文科班前列的。”邱岳东说。在高三几次大型测试中,尹思晨的数学成绩出现了下滑,邱岳东以一种亦师亦友的身份,跟她分析在备考数学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按照高考数学考点的版块仔细分析,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和高效的抢分策略,对薄弱的知识版块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训练。

    张学贤的语文是弱科,之前也没有找老师提问的习惯,“后来谭秋菊老师选我做了语文科代表,和老师的联系多了,也越来越敢找老师提问了。每次考完试和写完作文,我都会找老师面批,有次作文写得不好,我就重新写了一篇让老师批改,谭老师会指出我的问题,教给我很多方法。”张学贤说。弟弟张学明最感激的也是语文老师,“高三我的成绩有起伏,平时模考成绩出来后,马俊丽老师引导我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处理情绪上,而是要行动起来,找到考试反映出的薄弱点并加以改正。”张学明说。

    作为班主任的伍玉华老师就像同学们的“妈妈”。她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同学们遇到学科的问题,可以跟她预约时间解决。有的学生焦虑、睡眠不好,伍玉华高三期间基本上全程陪伴,每天早午读准时出现在教室,除了检查同学的到位情况,还要观察大家的精神状态,利用晚上6点半到7点的时间做答疑或心理辅导,保持每周至少一次到宿舍查寝,了解学生的生活和睡眠情况。“我平时数学只有七八十分,有一次我都想放弃了,伍老师就找我分析了一个多小时的试卷,鼓励我不要放弃数学。最后我的高考数学101分,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进步很大。”高三(9)班学生唐诗淇说。今年元宵,学生们没有回家,伍玉华还给班上每一位学生都做了一碗汤圆,有的学生不吃虾,她还单独照顾他们做了不含虾的汤圆。

    还有广东省骨干教师培养项目第三批培养对象朱玉敏、辛鲁、吴海涛、林金凤,江门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郑维靖等担任备课组长;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戴智刚、钱华,正高级教师毛永秀坐镇高三级;副校长陈子乐、戴智刚,级长崔永君、金振兴、范瑞欢组成年级领导小组倾力把舵……高三级90名教师以爱为舟、以智为帆,携手护航每一份梦想与希望。

    D 未来

    放飞梦想

    书海扬帆再起航

    高中时光如同一首悠长的诗,每一个章节都写满了青春的色彩与梦想的光芒。

    36个社团,社团课程可以“点单式”上课,联合各学科共同举办社团活动……提起江门一中的社团,不少同学在入学前就早有耳闻。“我高二的时候担任了电视台的技术部部长,每周都要策划一期节目。平时同学们看完节目之后,还会给我们提建议。我曾经是一个挺内向的人,得益于电视台这个平台,我的胆量提升了不少,社交圈子也扩大了。”唐诗淇说。张子瑶则是校团委活动部的成员,“我们经常要策划活动,这些实践经历都可以让我的个人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张子瑶说。尹咏欣则在动漫社结识了很多同好,并在社团运营中提升了管理收支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中释放压力,学校还举行了趣味团建活动,“比如我们班就上了一节特殊的班会课,以宿舍为单位,在操场玩了‘鼓动人心’等游戏,感觉心情轻快了不少。”张心乐说。有的宿舍还会自己“整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班的男生宿舍流行抢零食!每次过去其他宿舍‘扫荡’的时候犹如‘蝗虫过境’啊!”伍冠骅开玩笑道,这是他们班学生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其实也是分享食物的一种另类形式,嬉笑中大家的关系更密切了。”伍冠骅说。以张惠雯为代表的“运动型”学生喜欢通过打羽毛球、打网球等缓解压力,“我们学校的羽毛球场可稀缺了,每次都要早早去才能抢到!”张惠雯说。

    “高考不是终点,大学是新起点,你们要保持一颗谦逊、好奇和进取的心,再接再厉!”临近采访结束,金振兴看着即将毕业的少年们语重心长地叮嘱。少年们听得格外认真、笃定,他们知道,这也是老师对他们的最后一次“唠叨”了。

    在烈日和蝉鸣声中,少年们三三两两结伴走出了校门。他们即将离开这片曾无数次踏过的土地,带着他们最热血青春的高中回忆,带着母校的教诲与期望,踏上一段新的征程。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