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可义 林育辉
台山,向东。
入列江门“东部”,不仅是地理空间向东,更是发展定位、目标、思维的向东。
随着深中通道开通、黄茅海跨海通道计划年底通车,台山向东已从规划蓝图变成令人振奋的现实。
乘着“大桥经济”东风,大广海湾经济区,这片被《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赋予重要使命的地区,迎来开发建设黄金时期,广海湾经济开发区正是大广海湾经济区核心区和起步区之一。
台山是黄茅海跨海通道的连接点,对接深中通道的中开高速穿过该市4个镇(街),这使其成为“双通道”辐射带动最大的地区,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台山承东启西的优越区位、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潜力巨大的广阔腹地、丰富独特的侨务资源、价廉物美的生产成本等比较优势,都将更好转化成新一轮发展的竞争优势。
去年2月,定位“东部”后的台山迅速部署落实,提出要勇当江门东部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力争2028年达到“千亿强县”发展目标,再造一个现代化新台山。
一年多来,台山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江门市委“1+6+3”工作安排,以“再造一个现代化新台山”的意志和劲头,迎难而上、守正创新、苦干实干,中国式现代化的台山实践实现良好开局。
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3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547.4亿元,增速排名江门第2;位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第4名、经济发展潜力第3名;获评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领跑县”;入选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
深中通道川流不息的车流、黄茅海跨海通道繁忙有序的施工,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珠江口、银洲湖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起,其兴可待。
在深中通道开通次日,市委书记陈岸明即赴台山调研,为“向东”的台山加油鼓劲,对台山未来发展寄予厚望。此前,市长吴晓晖也频频到台山调研。
期盼已久的重大发展机遇就在眼前,东进的台山需要以更大的魄力全面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奋力做好“大桥经济”文章,交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要依靠改革开辟发展新境界。面对“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台山要把发展之“势”转化为竞争之“能”,在千帆竞发中突围而出、创出成绩,唯有拿出改革的勇气和锐气。
思想要解放。台山要冲破“西部县区”传统思维,以“东部县区”的定位、视野、思路,谋事决策、知行如一。要以“东部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要求,用改革开路、靠改革提效。
改革要担当。面对“千亿强县”发展目标,如果没有改革的担当精神、没有改革的视野胸怀,这一目标就会沦为空谈。领导干部要当好“领头雁”,以上率下,引领党员、干部担当负责,主动谋划改革、支持改革。
改革要有方法。锐气是勇气也是智慧,攻坚克难就是要向锐意改革要智慧要方案。台山是江门对接服务港澳、参与RCEP合作的桥头堡,需要在制度规则等“软联通”上不断探索,与港澳、国际接轨。要注重区域协同发展。台山、新会要实现银湖湾、广海湾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台山、开平两地要统筹资源,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要依靠开放拓展经济纵深。经济纵深,直观地看,是地理空间的拓展、市场半径的放大,但这不是简单“量”的概念,而是规模和结构、速度和效益、传统与新兴的有机统一。要着眼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依靠内外联动,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打开发展新天地。
要向对内开放要纵深。台山要在承接珠江口东岸产业有序转移中深化经济联系,对接服务港澳,全力创建粤港新型工业化合作示范区,高标准打造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推动与香港共建港邑绿色产业园,助力大广海湾经济区成为粤港澳合作新的国家级平台。深化与广佛深莞产业联动,用好用足省、江门支持产业转移利好政策,聚力建优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台山片区。
要向对外开放要纵深。台山设有全国首个“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要发挥侨务资源优势,建好用好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扩大对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规模,切实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
要向“百千万工程”要纵深。台山拥有江门最多的镇(街),镇(街)有特色、村有资源,是最大的潜力板、最可拓展的经济纵深。要以推进两项试点工作(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为契机,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文旅融合牵引“头号工程”在台山显特色、见成效。
要向海洋要纵深。台山海洋资源丰富,要“三线并进”高水平推进“六位一体”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着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海工装备产业园、涉海基础设施,激发“海”的活力、释放“海”的潜力。
要依靠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2022年8月,台山作为江门唯一、全省两个县(市)之一成功通过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跻身全国县域创新第一梯队。这说明,台山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要当好“江门东部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实现“千亿强县”发展目标,根本上要靠创新。
要聚焦协同创新。“双通道”会加速珠江口两岸的交流互通,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台山可积极融入“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深化与港深科研院所合作,构建“港深科创+台山生产”“港深研发+台山制造”模式,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台山落地转化。
要聚焦产业创新。重点聚焦发展所需、台山所能,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持续完善,支持富华重工、新达新金属等龙头企业与农机、汽车、能源等关联产业合作研发,加强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要聚焦企业创新。尊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以企业为主导,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使创新在台山蔚然成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提质”行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攻关、壮大发展。
要聚焦创造性落实。创造性落实是对干部创新精神最直接的检验,也是干部必备的能力。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干部群众创新创造活力,树立科学思维、拿出管用办法,通过工作创新推动问题破解,创造性推动事业向前进。
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在富华重工繁忙的车间内、在万顷碧波上黄茅海跨海通道施工现场、在巨大的重力式深水网箱里……我们可以听到台山融湾入海铿锵有力的步伐。在大湾区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台山的区位红利、空间优势等将加速兑现。东进的台山,未来可期。